他是元末著名畫家和詩人,以鐘愛梅花而聞名於世。
其詩歌風格質樸豪放,又彰顯灑脫不羈和傲世獨立的人格魅力,詩中具有杜甫和李白的影子。
他的詩以描寫民間疾苦而著稱,是元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便是王冕。
“王冕的先世原是關西宦族,係出王猛之後。”
“他的九世祖王德元仕宋,官至清遠軍節度使。”
“德元有一子名王琳,任諸軍統製教練使,從王琳開始遷居浙江諸暨縣。”
“傳到王冕的父親,家底已大不如前,靠耕作種田為生。”
“王冕自幼十分好學,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裡放牛。”
“他卻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然後心裡默記下來,以至忘了照看牛,牛往往竄到彆人的農田裡踐踏吃莊稼。”
“田主牽了牛向他父親告狀,王冕卻不改,屢遭父親責罵。”
“王冕的母親見狀,勸說其父送王冕上學。”
“為了聽課方便,王冕就寄住在寺廟。”
“夜晚時他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燭光讀書,書聲琅琅直到天明。”
“佛像是泥塑木雕的,麵目獰猙可怕。”
“王冕雖是小孩,卻把佛像當不存在一樣,心無旁騖。”
“王冕好學的品質被名師韓性聽聞,韓性很是驚異,就收錄王冕為學生。”
“王冕在這樣一位學問淵博、德行高尚的老師教誨下,勤奮好學、刻苦攻讀,熟習四書五經。”
“由於受到韓性儒家文化的教育,王冕從小就養成了儒家追求的科舉入仕、忠君報國、經世治國的理想。”
“大德八年,王冕欲去湖南邵陽辦事,路過杭州時專門去拜訪時任儒學提舉的趙孟頫。”
“趙孟頫便為王冕創作一幅《蘭蕙圖》,此前趙孟頫曾專門為王冕創作《古木幽禽圖》,幾次贈畫的行為體現了其對王冕的關照。”
“趙孟頫在篆刻方麵提倡貴有古意對王冕影響頗深,同時趙孟頫的繪畫、治印實踐和繪畫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王冕,促使王冕藝術創作風格的形成。”
“另外,趙孟頫名氣很大且賓客眾多,二人的往來也便利了王冕日後的交遊。”
“王冕在青年時期抱有大誌,專心研究孫子兵法,學習擊劍。”
“常以伊尹與呂尚自期,要求自己經世濟民,像伊尹、呂尚一樣輔佐明主,成就霸業。”
“然而在急劇走向衰亂,各種矛盾尖銳複雜。”
“而政治又越來越腐敗的元代,這種願望無法實現。”
張居正:元末著名詩人王冕現實主義強烈,寫梅詩寓意真深刻。
王冕出生在元末,出身貧寒,幼年時候替地主放牛,其一生文學本領純靠自學。
他性格孤傲,輕視功名利祿,鄙視權貴,內心同情疾苦百姓,批判達官顯貴的輕薄。
另外,王冕一生拒絕為官,據說請他出山,但後者以出家相拒。
再有,王冕一生酷愛梅花,寫過諸多關於梅花的詩,首首詩歌生機盎然,都是佳品。
王冕寫過大量民生疾苦的詩,在某種程度上繼承杜甫的詩歌創作理念,彰顯現實主義氣息。
另外,他的部份詩還具備李白詩歌灑脫一麵,流露出詩人的人格魅力。
所以,王冕的詩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憤世嫉俗,感慨瘡痍之作,這類詩主要以描寫百姓生活為主。
其二則是抒發人格思想,其中詠梅詩是最好的體現。
從思想影響方麵來看,王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因而其內心充滿仁者愛人的情懷,時刻關注百姓生活,對下層百姓生活狀態與遭遇深表同情。
加之他生活在易代混亂時期,元朝統治階級橫征暴斂,驕奢淫逸。
這種時代背景下,作為一位正直的文人,用詩歌作為批判手段,並抒發自己的感歎。
再有,王冕將詩作為對統治階級呼喚的手段。
他希望統治階級能夠減輕賦稅,給老百姓一個休養生息的生活環境。
除此之外,他的詩中不僅包含對百姓的關懷,還涵蓋對國家的熱愛。
同時批判殘暴統治,可謂一舉多得。
必須要說的是,王冕的詩流露出元朝走向滅亡的預示。
還是因為社會現實黑暗,百姓生活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詩中將元朝命運做出預判。
對於統治階級來說,具有警示作用。
但無奈,作為一位百姓聲音,很難被上層聽到。
王冕的詠梅詩,這類詩就有一百多首,可以說明詩人對梅的熱愛。
作為抒情載體,梅花寓意懷才不遇,又能反映出詩人高潔人格以及淡泊名利,更深層次預示著詩人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心態。
必須強調的是,王冕會運用象征手法創作梅花詩,用梅花與寒霜風雪相伴,襯托出詩人清高。
用梅花伴隨惡劣天氣而不亂,預示著自己孤傲。
用梅花生機勃勃的狀態,反襯出自己正能量的心態。
可以說,詩人是用梅花作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將自己的人格與梅格結合在一起,相互融合。
並用梅花隱喻自己,以表達自己高尚情懷與堅貞品格。
再有,對梅花的喜愛,詩人還在詩中蘊含自己理想追求。
表達自身人格在不斷完善過程之中,以實現濟世救民的機會,完成自身超越。
王冕存世詩作有七百餘首,其詩歌反映出時代背景,也能夠了解到因為時代,造就詩人的性格與心理。
他寫出那麼多現實主義作品,每首作品都是時代影子。
他也寫出如此之多寫梅花作品,每首作品都是上乘之作,而且都能夠體現出詩人的品格、人格、抱負。
“延祐二年,王冕參加進士科舉考試,試而不中。”
“王冕雖然熟習經史、博覽群書,但考試不中,頗為憤慨。”
“把備試所作的文章都燒毀了,不再走考試求進的道路。”
“他家裡貧窮,生活清苦,甚至衣露兩肘,足趾踐地,但他並不屑做州府小官。”
“他的朋友著作郎李光地和同鄉名儒王艮,都曾勸他出就吏職,他都拒絕了。”
“新任紹興理官的申屠駉受王艮推薦,帶著書貼、冠服親自登門聘請王冕擔任府學教學。”
“王冕接受所聘,在紹興府學教授諸生,先後一年多。”
“在紹興時,王冕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他有時教書,沒有書教就讀書、畫畫,以賣畫維持他和家人的生活。”
“由於他的畫很有名氣,請他作畫的人不少。”
“他按用來作畫的絲帛長短,作為計酬依據,獲得一些收入。”
“浙江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王冕喜歡利用空閒時間到浙江南部的名山勝地遊曆。”
“猶愛觀賞山林深處的竹林,寫了一些詠竹自喻的詩,抒發高潔情懷。”
“至順元年他寫了一首《柯博士畫竹》,稱讚畫家柯九思畫竹技術的高超,柯九思也對王冕多加欣賞。”
“他在這段時期,還去尋訪一些名士,交流詩畫創作成果。”
“但是,在元朝的民族歧視政策下,浙江作為劃為第四等人的主要地區之一,苦難也尤為深重。”
“王冕利用外出機會和平時居於農村的條件,經常把目光投向底層人民。”
“觀察江南人民的種種苦況,創作了不少反映農村和農民窮困悲慘遭遇的詩篇。”
“至元元年,王冕的兒子出生,取名王周,字師文。”
“王冕感到生活的圈子比較狹小,因為賣畫也獲得了一些積蓄,決定外出遊曆。”
“至元二年,王冕雇下船隻去吳楚之地遊曆,寫下《錢塘紀行》等詩篇,抒發吊古傷今的情懷。”
“由於他的畫名早已為人所聞,請他作畫的人絡繹不絕。”
“漫遊期間王冕創作了不少具有高潔品格和瀟灑神韻的梅花畫,也因此獲得一些旅遊資費。”
“這次漫遊經曆,使他得以多方麵接觸社會實際,擴大了眼界,豐富了創作素材。”
王陽明:因為一首詩,記住一個人,人與梅花一樣清。
王冕出身農家,幼時家貧。
年輕時一度熱衷功名,屢應舉不中,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
王冕曾買舟下東吳,千裡遠遊,曆覽名山,開拓了視野和胸懷。
在京城時,秘書卿泰不華曾薦其官職,辭謝南歸,隱居於家鄉九裡山。
王冕一生清貧,靠賣畫為生。
王冕工詩善畫,尤以墨梅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