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梅繼承宋代仲仁和尚和揚無咎的傳統,並有新的創造。
其性格孤傲,鄙視權貴,詩作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
王冕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
所畫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勁健有力,亦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
他還兼擅竹石,長於篆刻,有《梅譜》傳世,為早期畫梅理論著述。
不知道多少人癡迷著梅花,不知道曆朝曆代有多少丹青聖手描摹過它,也不知道多少詩壇名家吟詠過它。
能把詩情和畫意完美糅合,把梅花的精氣神和自己的人生完美糅合。
僅憑一首詩、一幅畫便能出類拔萃,提到梅花就會使我們想起的人,便是王冕。
在元朝,統治者將各族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
由於處於社會底層,再加上家境貧寒,少年時的王冕正如梅花待綻的初蕾,生來就要麵對風雪的考驗。
天資聰穎的王冕確實也做到了淩霜傲雪。
他有神童之譽,還好學不倦。
王冕幼時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刻苦讀書。
青年時,他立下澄清天下之誌,想走科舉之路。
奈何時局動蕩,民族歧視嚴重,漢人和南人入仕受到限製。
屢試不第的他,滿懷憤鬱,索性燒毀所有文章,立誌永絕仕途。
他買舟下東吳,過大江,進入淮、楚等地,遊遍名山大川,浪跡江湖。
他結交奇才俠客,買酒暢飲,慷慨悲吟,被人斥為狂奴。
他的詩名、畫名、才名不同凡響,聲名鵲起。
求畫者蜂擁而至,他潑墨揮毫,乾花萬蕊,俄頃即成。
他本就蔑視權貴,鄙薄俗流。
多年的遊曆和親身遭遇,讓他的視野和胸襟更加開闊。
他對社會現實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腐朽也認識得愈加深刻。
他幾次拒絕為官,帶家人回到會稽山。
他畫梅不加色彩,還效仿先賢王羲之在自家池中清洗硯台。
晚年的王冕仍以賣畫為生,此時他也確實如同一株飽經風雪但瀟灑挺立的老梅樹,淡泊名利、秉持操守。
除了畫梅、寫梅,他也寫過民間疾苦、朝廷苛政。
隱居之時,每當風和日麗的日子,他就操觚賦詩,寫個不停。
當然,他寫得最多的、畫得最多的還是梅。
元朝是文人畫的興盛時代,漢人才子仕途斷絕,他們拒絕和腐朽的元朝統治者合作。
政治道路阻塞、生活困窘,反而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
不畏風雪、不畏嚴寒的梅花,成了他們筆下堅貞高潔的藝術精靈。
“至正七年,王冕再次出遊,這次是北上。”
“在大都期間,王冕寓居於秘書卿泰不花家,得以直接觀察到元朝京都的社會、時政。”
“在這次北上途中,他遇到不少俠客奇士,相與談及古豪傑可歌可泣的故事。”
“指點當今時勢、弊害,呼酒共飲,慷慨悲吟,旁若無人,被人視為狂奴。”
“他還利用機會,與個彆人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生活與憂苦。”
“王冕這次出遊幾乎經曆了半個中國,經過一年才南歸,所見所聞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和生活感悟。”
“一路寫下了不少記遊、述事、寫景、吊古傷今與批判暴政、同情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詩篇。”
“僅記遊抒懷、吊古傷今的詩歌就有六、七十篇,大大地豐富了他詩集的內容,形成質樸寫實的詩風。”
“王冕在與人酬唱探討時也收益了諸多繪畫技法和理念,不斷加強著藝術修養。”
“如與詩人貢性之交誼深厚,常向他索詩以增高繪畫作品潤格。”
“與畫家金禹瑞結交,讚賞其畫鬆技藝,並為其畫作題字。”
“王冕常遊名觀古刹,與僧道隱士也多有來往,十分欣賞他們的作品。”
“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思想多受熏陶,其作品不自覺沾染著釋道的出塵高逸之氣。”
“由於此次壯遊,王冕更多地接觸了社會現實,對社會的前途有了獨特而深刻的見解。”
“看到了元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以及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預知大亂即將發生。”
“所以他回到紹興之後,在會稽九裡山買了一片地,開始隱居生活。”
“王冕造了三間草屋,周圍種上花木、竹子、茶樹、禾蔬,取名為梅花屋,帶著妻、子讀書生活於其中。”
“因為彆無生活來源,所以以為人作畫謀生。”
“這種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過了五六年後,江淮流域廣大地區的農民起義蔓延至大半個中國。”
“戰火的衝激使得王冕的生活變得更加艱苦,但他仍然清苦自守,保持自己的風節。”
“到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命胡大海率軍攻取紹興,附近村莊的居民都已避兵入城,王冕還在九裡山不走。”
“朱元璋聽聞王冕的名聲,便想請王冕為幕僚,授以諮議參軍。”
“但王冕沒有答應,不久王冕便病逝了。”
徐光啟:王冕一身清氣充滿人間,其詩為元詩之冠。
王冕是個獨生子,周歲能簡單說話,三歲基本能對答自如。
到五六歲,那機靈勁讓人感覺要比一般兒童的智商高。
由於家裡貧窮,七八歲時就開始當放牛娃。
每當他走過學堂時,總被那朗朗的讀書聲吸引。
一天,他終於忍不住了,把牛牽到山坡那片草地上後。
就偷偷溜進學堂,聽學生娃念書,學生娃們念的內容他記住了。
但把牛從山坡上牽回家的事卻忘記了,父親大怒,不用說那小屁股遭了殃。
這種事發生了數次,讓父親氣得差點兒吐血。
母親說這娃娃想讀書如此入迷,就由著他好了。
從此王冕就隻在家裡吃飯,晚上寄住在寺廟,白天到學堂聽學生娃念書。
晚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一直讀到天亮。
佛像是泥塑的,有麵善的也有麵惡的。
一般人是喜善怕惡,小小年紀的王冕一點兒也不害怕那些麵惡的。
天資聰慧的王冕,早年愛好廣泛,曾一度熱衷於功名。
他曾經認真地研究過孫吳兵法,刻苦學習擊劍本領,決心乾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青史留名。
他參加過進士考試,可歎榜上無名。
元蒙貴族統治者歧視漢族知識分子的現實教育了他,使他的幻想破滅。
滿懷憤鬱歸家的他,把自己所寫的全部文章付之一炬,表示永絕仕途的決心。
有一天,他來到大都南城,登高望遠,頓覺心曠神怡。
但他想起美好河山卻在元蒙統治下,不由義憤填膺,感慨萬分。
王冕遠足了數千裡,觀賞了難以枚計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擴大了眼界,開拓了胸懷,陶冶了情操。
功夫在詩畫外,他的作詩繪畫的水平更上一層樓了。
王冕平時的言談舉止不同於常人,頭戴高帽子,身披綠蓑衣,腳穿木齒屐,手提木製劍,是他喜歡的裝束。
他常在大街上邊走邊唱,或者騎著一頭黃牛,手拿一本書邊讀邊行。
那年他到大都,賣畫兼遊玩,到大街上逛了一上午後回到下榻的旅店。
聽店家說有人在此等候他多時了,他進住的房間一看,是個須發皆白的老者在等他。
他明知老者是誰,住在何處,但隻是坐在老者對麵,就是不說一句客套話。
老者感到很尷尬,隻好起身走了。
店家覺得很奇怪,說那人叫危素,是當朝的翰林學士,皇上很寵他,你不怕得罪他嗎?
王冕說我一個農民家的放牛娃,靠賣字畫為生,不想求高官厚祿,有啥可怕的。
王冕被迫離開大都回到家鄉後,隱姓埋名,過起隱居生活。
他修了三間茅草屋,在屋的四周栽了很多梅花,取名梅花屋。
每天勞作後,就去聽澗溪流水聲,看天上白去飛,觀白鶴翩翩舞,誦讀自己的詩作。
明朝建立後,想召他做官,他斷然拒絕。
王冕的人格和詩畫,贏得了當代和後世人的推崇。(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