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自古以來便知道一勺一飯的來之不易。
為了教育後人珍惜糧食,更是出了不少流芳於後世的詩詞歌賦。
而這其中的佼佼者當屬《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從垂髫小兒到耄耋老人無一不耳熟能詳。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寫出了千古名句粒粒皆辛苦的詩人李紳。
在後來卻性情大變,禍害百姓。
“李紳於大曆七年出生於湖州烏程縣的一個官宦之家。”
“其曾祖父李敬玄曾擔任過則天朝的中書令,被封趙國文憲公。”
“祖父李守一成都郫縣令,父親李晤曆任金壇、烏程、晉陵等三地縣令。”
“大曆八年,李紳乳病暴作,七日之後痊愈。”
“李紳六歲時喪父,由母親盧氏教他經義。”
“早年李紳家境貧寒,身材矮小精悍,得了個短李的稱號,15歲時常在潤州無錫的慧山寺讀書。”
“李紳能寫詩歌,他目睹了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的悲慘生活,便寫出了《憫農二首》。”
“後被人們口頭傳誦,名聲開始傳出去,時任蘇州刺史的韋夏卿經常誇獎李紳的才華。””
“之後李紳前往長安參加科舉,受到了當時文人韓愈的賞識,並向考官推薦了李紳。””
“在推薦之後,李紳結識了當時才子呂溫,呂溫評價李紳以後必定會拜為丞相。””
“隨後,李紳依舊落第,於是便開始在蘇州遊玩。””
“不久後,韋夏卿之女與元稹結婚,李紳受邀參加,並在婚禮上結識了文人元稹。””
“隨後又通過元稹結識了當時還在任官的白居易,並與二人結為好友。””
“元和元年,李紳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被任命為國子助教。”
“但這並不是他的誌向,便回到金陵,做了觀察使李錡的從事。”
“李錡欣賞李紳的才能並任用他,但李紳認為李錡行事專橫狂妄,便拒絕聘書和禮物,因此惹怒李錡。”
“李錡曾想要殺死李紳,李紳及時逃跑躲過一劫。”
“之後,李錡造反失敗被殺,朝廷表彰李紳,並任命他為右拾遺。”
“新樂府運動發生於元和四年,李紳充當了運動的先鋒。”
“運動誕生的直接推動者當屬元稹和白居易,12首唱和詩成為元白新樂府運動的開端。”
“自此以後,元白於樂府詩多有創作,統以《新樂府》為題。”
“至元和十二年之前,元稹、白居易、李紳多專注於新樂府的創作,遂不再寫古題樂府。”
“唐穆宗召李紳入宮任翰林學士,與文人李德裕、元稹同在宮中任職,三人被稱為三俊。”
“不久後,李紳改任右補闕。”
蘇軾:李紳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李晤曾擔任多地的父母官,家境殷實。
因此,若未發生後來的變故。
李紳應該是沒有機會見識到底層老百姓的艱苦生活,也就無法作出《憫農》。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李紳5歲時,李晤死在了任上。
自此,幼年失怙的李紳與母親相依為命。
李紳年幼尚不能自理,於是,兩人生計的重擔壓在了母親身上。
而在那個時代,因著士農工商,經商排在最末等。
且男子經商都是少見,更彆說女子了。
是以,母子二人想要養家糊口隻能通過農間勞作。
幼年的艱辛使李紳有一顆早熟之心,他早早地便把母親的勞累看在眼裡。
不僅如此,在社會最底層的他還看到了許許多多像他和母親一樣靠著老天爺過活的人。
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長成了青年的李紳對百姓疾苦感受愈深。
出於對田間烈日下辛苦耕種的百姓們的同情,也是出於對自己悲慘命運的感慨,他作出了《憫農》。
即便是在當時,《憫農》也是廣為流傳的。
鄉間鄰裡的百姓們紛紛稱讚李紳是個知道百姓貧苦的好孩子,李紳還得了個憫農詩人的稱號。
在古時,凡是出身貧寒之人少有不想讀書改命的。
李紳也不例外,雖然生活貧苦清寒,但他的母親在教育上卻未曾虧待了他。
自父親去世後,李紳的母親便擔起了教李紳讀書的擔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紳自小便在母親的教育下熟讀四書五經,隻待寒窗苦讀數年,他日一朝科舉中第。
後來,李紳母親死後,他便去往了京師,想和祖父與父親一樣步入仕途。
可是,李紳參加了幾次科舉,結果都落選了。
但也不算一無所獲,在長安的這些年,他結交了元稹、白居易等至交好友,幾人時常吟詩作對,好不快活。
也就是李紳36歲那年,他的仕途大門終於打開了。
在這一年,李紳終於考中了進士,成為了國子監助教。
後來,李紳又離開了長安去往金陵,入節度使李錡府中。
“長慶元年三月,李紳改任司勳員外郎、知製誥。”
“次年二月,李紳升任為中書舍人,兼任翰林學士。”
“元稹成為宰相後,因時任宰相李逢吉誣告元稹有不可告人之事被罷相,李紳調任同州刺史。”
“長慶二年九月,李逢吉派李德裕出京任浙西觀察使,任命牛李黨爭中的牛僧孺為平章事,派李紳任禦史中丞。”
“隨後便故意挑撥李紳與韓愈的關係,隨後二人紛紛被貶。”
“同時,李紳深得唐穆宗喜愛,雖被貶官外地,但仍派宦官慰問。”
“隨後,李紳彙報了被李逢吉陷害一事,唐穆宗了解實情後將李紳改授為戶部侍郎一職。”
“宦官王守澄掌權後,李逢吉命令門生通過討好王守澄以此排擠李紳。”
“同時商討策略如何打壓李紳,恰逢隱居於華陽的李紳之侄李虞來到京城看望李紳。”
“李虞來到京城後,將李紳辱罵李逢吉之言告訴了李逢吉,李逢吉大怒。”
“向門人張又新、李續之征詢計策,他們建議發展門下,伺機而動來對付李紳。”
“李逢吉同意了此法並提拔了李虞等人為官,以此發展勢力打壓李紳。”
“長慶四年唐穆宗逝世,敬宗即位。”
“敬宗即位後,李紳失勢。”
“李逢吉再次與門下張又新、蘇遇等人密謀驅逐李紳。”
“隨後王守澄對敬宗提起了當初立太子之事,並提出李逢吉曾堅決擁護敬宗為太子,但李紳卻擁立深王為太子。”
“敬宗聽聞後對立太子之事產生疑慮,緊接著李逢吉上書彈劾李紳,提出李紳在就任翰林學士之時曾對敬宗有不利之舉。”
“並請求將李紳貶為端州司馬,敬宗聽從了其建議,隨後李紳被貶。”
“李紳被貶後,翰林學士韋處厚上奏敬宗,並辯稱李逢吉為奸邪之徒。”
“李紳而是無故被牽聯,同時呈遞了李逢吉誣陷李紳的罪狀。”
“唐敬宗逐漸意識到李紳受冤,同時,恰逢宮中檢尋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