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他的人生軌跡後,再次審視這首簡練而深入人心的詠物詩,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所蘊含的豐富人生哲理。”
“開頭這句自小刺頭深草裡描寫小鬆樹剛長出來的那種狀態、真是小的可憐。”
“路邊的野草都比它高,它被淹沒在深深的草叢裡。”
“有時候它感到沮喪、感到失落,它看看那些高大的樹木,曾經有一瞬羨慕他們。”
“它們長得多高大挺拔啊,它們的枝條,自由自在的伸展、接受著陽光雨露。”
辛棄疾:杜甫、杜牧、杜荀鶴都是大唐姓杜的大詩人,據傳杜牧和杜荀鶴是父子關係。
曆史上有個傳說,說杜荀鶴是大詩人杜牧的出妾之子,出妾之子是個委婉的說法。
意思這個妾被婆家休了,孩子是離開婆家之後生的,言外之意就是杜荀鶴是個私生子。
晚唐的社會環境非常動蕩,黃巢起義動搖了唐朝的根基。
雖然沒有直接滅掉唐朝,但卻間接的幫朱溫拿下了天下。
對黃巢起義的評價多為負麵,濫殺無辜,民怨極大。
他見黃巢攻入長安時亂象橫生,毅然而然的背主棄黃,主動降唐。
唐僖宗像是撈到救命稻草一樣,朝廷賜朱溫名全忠。
朱溫利用朝廷對他的依賴,一天天坐大,直逼皇權。
逼著皇帝遷都洛陽,設計殺了唐昭宗李曄,立十二歲的李柷為帝。
三年後接受唐哀帝的禪位,即皇帝位,更名朱晃,國號大梁,五代後梁。
杜荀鶴與朱溫有一段不清不楚的關葛,當朱溫掌握大唐的大權後。
杜荀鶴寫了十首《時世行》,讓朱溫省徭役,薄賦斂,但朱溫都沒有采納。
杜荀鶴又不甘心,又寫了三十首《頌德詩》去討好朱溫,朱溫也不置可否。
杜荀鶴就在大梁國都洛陽一住就是幾個月,進退兩難。
杜荀鶴一生寫詩為樂,詩的題材較多,可分三類。
一類寫隱居山林,追求孤寂,有賈島之風。
二類,現實主義詩,體恤百姓疾苦,諷刺官場作為。
三類,寫豔情宮闈,僅一首《春宮怨》足矣。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整首詩前四句開篇寫宮怨,嬋娟指容貌美好,宮女因長得好看,被選入宮。
入宮以後伴隨她是孤枕寂寞,本想著梳妝打扮,一想到美貌誤人,又遲遲猶豫,懶於動手。
後四句結尾寫景寫春,時下流行一句諺語,杜詞三百首,唯在一聯中。
這一聯就是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風暖對日高,鳥聲碎對應花影重,詞詞流水,句句對仗。
宮女百無聊賴的打開窗戶一看,外麵春風日暖,鳥聲輕碎,麗日高照,花影重疊。
不由想起自己還沒入宮前每年在家鄉若耶溪采蓮的歡樂情景。
寫宮怨詩的有很多,能把春與宮怨嚴縫無間連接在一起的詩僅《春宮怨》也。
“可是再看看自己、它低下了頭,覺得自己實在是太普通、太渺小了、什麼也不是。”
“它感到彷徨、自卑,它憑著一份生存的本能努力活著。”
“在一堆雜草從中長呀長,有時候它感到快窒息了,不知道自己還能挺多久,隻是努力生長。”
“突然有一天,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它感覺到陽光那麼溫暖的灑在身上。”
“看看周圍,才發現曾經鋪天蓋地的雜草都已經在腳下,他長大了。”
“世人哪裡知道這棵小鬆樹其實是淩雲之木?它小的時候沒有人正眼看過它,直到它長成參天大樹。”
“人們經過的時候才開始在樹下休息、乘涼、才開始感慨,說它真是一顆偉岸的樹、一顆高大的樹。”
“這幾句詩,讀來真是感慨,這是鬆的成長、更是人的成長。”
“杜荀鶴的這句說的真好,直待淩雲始道高,成長很多時候是一件緩慢的事,在成長的過程中太多人遭受了難以承受的壓力。”
“而且很糟糕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很少有人能給你點耐心、哪怕給點鼓勵也好。”
“因為每個人都忙著過自己的日子,所以在你艱難成長的時候。”
“就算再有多大的能耐,也很少有人能慧眼識珠發現你。”
“因此,在艱難的時候,不要等伯樂,要自己長大、自己發光。”
“每個人都具備獨特的潛質和優勢,然而在這些潛能得以充分展現之前,我們常常會麵臨外界的不理解、忽視和不公。”
“在這個過程中,杜荀鶴的詩句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不應消沉抱怨,而應堅韌不拔,努力成長。”
“人生恰似一場漫長的馬拉鬆,其終點和結果是未知的。”
“每個人都在這場賽跑中尋找自我,展示自我,無人能預知最終的勝利者。”
“因此,願每一小鬆都能珍惜自我、磨練自我。”
“以積極的態度和不懈的努力,塑造出最理想的自我形象。”
“不僅為了自我實現,也為了向世界展示其獨一無二的價值和光彩。”
李清照:杜牧的私生子,杜荀鶴因一首詩升職,後犯眾怒。
晚唐的政治極度腐敗,很多有才華有誌氣的文人、詩人。
雖胸有報國之誌,身卻報國無門。
杜荀鶴也不例外,一生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
於是躺平,沉浸於作詩的快樂之中。
他寫詩的題材較多,大概分為三類。
一類寫隱居山林,追求孤寂。
一類寫豔情宮闈,一類寫現實主義詩,體恤百姓疾苦。
相對於初唐、盛唐、中唐的詩人相比,沒有了讓人激情四射的環境,也沒有了積極向上的歲月。
杜荀鶴身處其中,卻不甚影響,他寫的現實主義詩。
雖烈而不空,道理雖值卻有隱。
晚唐的社會頹勢誰都可以感覺的到,社會矛盾從官場到民間,糾纏如亂麻,已經無法解開。
杜荀鶴所處的環境又值黃巢起義,晚年的杜荀鶴,不知為何被卷入了黃巢起義。
不僅兄妹失散,自己還無端卷入。
黃巢起義,動搖了唐朝的根基。
雖然沒有直接滅了大唐,卻間接替朱溫拿了天下。
黃巢部下有一員大將叫朱溫,杜荀鶴與朱溫有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瓜葛。
朱溫掌握大唐大權後,杜荀鶴寫了十首《時世行》,想讓朱溫省徭役,薄賦斂,但朱溫沒有采納。
杜荀鶴心有不甘,又寫了三十首《頌德詩》去討好朱溫,朱溫也不置可否。
杜荀鶴就在大梁國都一住幾個月,進退兩難。
據說朱溫這個人喜怒無常,殺人如亂麻,稍一動氣,就以殺人解氣。
如果他召見的人不在,連手下也難逃一死。
朱溫擲骰子六枚召喚杜荀鶴,六枚儘紅,朱溫大叫一聲,苦命的秀才!
同是乾坤事不同,雨絲飛灑日輪中。
若教陰朗長相似,爭表梁王造化功。
這首詩過於阿諛奉承,雖贏得朱溫大賞,卻不幸錄入杜荀鶴文集中。
成了他人生中的汙點,想抹也抹不掉。
這一年朱溫尚為王,未即皇帝位,不過事後專門為杜荀鶴送名禮部。
杜荀鶴得以中第,授翰林學仕,主客員外郎一職。
杜荀鶴算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一生求學求仕不得誌。
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是他對自己的剖析。
當他被朱溫提拔發跡之後,一下子糊塗之極。
杜荀鶴由於上升仕途之路不光彩,心虛作崇,為官之際,跟同僚之間相處不好。
常常仗勢欺人,侮辱官員,久而久之,犯了眾怒,眾人準備殺他,但時間卻沒來得及。
杜荀鶴得了重病,很快就死了,這一年離大唐滅亡,朱溫稱帝僅剩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