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杜荀鶴體杜荀鶴(1 / 2)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生成功的人,也有很多失敗覺得落魄者的人。

但更多的是行走在成功與失敗之間,那坎坎坷坷平凡的人。

你此時成功風光了,也不要驕傲。

甚至自覺高人一等,瞧不起那些平凡的人。

你此時失敗落魄了,也不要氣餒,更不要感覺低人一等,喪失對未來的希望。

有道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未來不可預測,可能現階段成功的是他,可能下一刻成功的就是其他人。

那些有能力可暫時落魄的人,更是如此。

“晚唐時期的詩人杜荀鶴曾寫下《小鬆》一詩,鼓舞了眾多後人。”

“這首詩深刻地反映了普通人麵對困境時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但其中蘊含的哲理卻告訴我們。”

“在低穀時期,我們更應堅持自我,積極麵對生活的挑戰。”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這首《小鬆》寫鬆樹,但更是用鬆來比喻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鬆樹小的時候太不起眼了,藏在深深的草叢裡,到了後來才漸漸的越長越高、超出蓬蒿。”

“當時人看不出它是淩雲之木,直到它高聳入雲霄才說它高。”

“這首詩透露出普通人渴望得到承認與尊重的情感,仿佛是他們的心聲。”

“詩中的小鬆,逐漸從土壤中生長,形象地代表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困境與命運。”

“它所生長的環境,被雜草與其他樹木所包圍,阻擋了陽光和雨露,這正如普通人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壓抑與困境。”

“作者杜荀鶴以小鬆為喻,實則在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與遭遇。”

“杜荀鶴與當今眾多普通人一樣,出身於平凡家庭,用小鬆樹比喻自己,實在貼切。”

“關於他的身世,有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有人說他是杜牧的兒子。”

“理由是大概在會昌末年杜牧曾經調到池州去當刺史,這個時候他的妾已經懷孕了。”

“這個小妾後來被嫁給了另一個姓杜的人,杜筠,生下了杜荀鶴。”

“但不管是不是杜牧的孩子,杜荀鶴的這一生、過得都是夠坎坷的。”

“他生活的時代是晚唐向五代過渡的時期,盛唐有多燦爛,晚唐的政治就有多黑暗。”

“老百姓生活很苦、出生在這個時期的文人也很慘了,往往一生蹉跎。”

“從小有誌向的杜荀鶴,在少年時期就勤學苦讀。”

“為了實現理想,他在九華山、廬山等地都學習過。”

“學成之後他躊躇滿誌的參加科考,滿心希望走上仕途、光耀門楣。”

“可是夢想有多美好,現實就有多殘酷。”

蘇軾:一首小詩短短四句,富含人生哲理,激勵了無數處於低穀中的人。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這首詩隻有28個字,卻充滿了無限的人生哲理,讀懂了讓我們受益終身。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鬆樹在剛剛破土而出的時候,長得非常微小,以至於被埋沒在深草之中。

但它從不低頭服輸,一個勁地向上筆直生長,現在它的個頭已經超過了蓬蒿的高度了。

前兩句描寫鬆樹的生長艱苦環境,以及其成長的習性。

刺頭的刺,鉤勒出小鬆外形特點的同時,也準確地表達出它那堅強不屈的性格、銳不可當的精神。

正是有這種精神和性格,所以才會出蓬蒿。

這是必然的結果,也是未來淩雲的征兆。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世人不知道它其實是淩雲木,直到它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才開始誇獎他的高大,承認它的偉岸。

後兩句詩人連用兩個淩雲,後一個自然是指大鬆。

大鬆已然淩雲,這個時候再來稱讚它高大,其實也毫無意義。

隻有在淩雲木尚小之時,加以愛護和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

他寫鬆,寫小鬆,其實都是在寫自己。

他生於寒門,以小鬆沒於荒草自比,可謂恰如其分。

關於杜荀鶴的出身,有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

據說會昌末年杜牧調任池州刺史時,他的妾已懷孕,後出嫁給長林縣鄉正杜筠,生下了杜荀鶴。

但不管是不是杜牧的私生子,杜荀鶴的一生,都過得比較坎坷。

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晚唐向五代的過渡期,盛唐有多麼燦爛,晚唐的政治就有多麼的黑暗,出生在這個時期的詩人自然相當悲慘。

少有才名的杜荀鶴腹有壯誌,為了實現夢想,在九華山、廬山等地勤學苦讀,長達十年左右。

學成之後躊躇滿誌地參加科舉,期望一舉成名天下知。

晚唐時代的腐敗早已滲透到科場,選拔人才的科舉早已演變為公然賄賂,你上麵有人,自然可以及第。

無人賞識,更無親族在朝中的杜荀鶴,在科舉的路上。

雖常有拜謁高官,但仍是被人看不起,導致屢屢落第。

考了幾次,又趕上了黃巢起義,不得已他隻能從長安回到老家,過著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

世道不公,心中自然不平,於是在這樣遭遇之下寫了這首《小鬆》。

借物言誌,表達他遲早會出人頭地,讓人刮目先看的自信。

而鬆雖小,但仍高潔,雄健,遲早有頂天立地的時候,這也是要對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所說的話。

當時藩鎮割據,晚唐的詩人文士想求聞達,還可以到各個藩鎮中尋求機會。

黃巢之亂結束後,杜荀鶴跑到大梁,冒著生命危險,乾謁權勢熏天的梁王朱溫。

這次總算時來運轉了,受到了梁王的器重。

梁王因此派人把杜荀鶴的名字報給主管科舉的禮部。

有了朱溫的推薦,杜荀鶴果然以第八名的位次進士及第,當時杜荀鶴已經46歲了。

可惜他被朱溫推薦到朝中做了翰林學士,沒幾天就一命嗚呼了。

雖說杜荀鶴被人調侃為五日翰林,但這也是他苦讀幾十年換來的收獲,也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

回過頭再看這首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詠物詩,真是充滿了人生哲理,有一種樂觀向上的力量,在激勵著我們奮進。

如果此時人生落魄,身處低穀,更要積極樂觀。

因為這並不是失敗,隻要相信自己,困難都隻是暫時的。

山有穀峰,人有起落,沒有誰的人生是一成不變的。

永遠不要小瞧自己,也不要小看彆人。

“晚唐時代的腐敗已經滲透到科場了,按理說考試的目的就是選拔人才、英雄不問出處,然而很不幸的是這個時候科舉考試往往變成交易了。”

“有人公然賄賂、有人找人、打招呼說情,反正當時有不少這些事兒。”

“杜荀鶴沒錢通天,也沒有親戚朋友在朝廷當官。”

“在科舉這條路上走的很艱難,考了幾次都沒什麼結果。”

“他也去拜謁過官員、想儘早出人頭地,可是也沒什麼效果。”

“後來又趕上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不得已杜荀鶴隻能回老家了,過起了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

“世道不公,他內心很難平靜。”

“在這樣的心情之下他寫了這首詩《小鬆》,借物言誌。”

“表達他遲早會出人頭地,讓人刮目相看的理想。”

“杜荀鶴描述小鬆儘管幼小,但仍保持其高潔和堅韌的特質,深信它終將茁壯成長。”

“他的這番話中,既有自我鼓勵的意味,也隱含著對那些輕視他的人的回應。”

“儘管經曆挫折,杜荀鶴仍未放棄仕途的夢想。”

“由於當時藩鎮力量強大,眾多晚唐文人隻能前往各藩鎮試圖謀求一番事業。”

“黃巢之亂後,杜荀鶴決然前往大梁,期望得到當時權勢顯赫的梁王朱溫的接納。”

“得幸,他成功獲得梁王的接見。”

“並因梁王的推薦在公元891年獲得進士及第,時年已46歲。”

“儘管晚來的榮譽,但至少證明了他的堅持並非徒勞。”

“然而,遺憾的是,杜荀鶴在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後不久便去世。”

“這樣充滿波折的人生,仿佛預言了許多普通人可能會遭遇的命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