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詩壇狂士杜審言(2 / 2)

在那段失意的時間,杜審言作了不少詩歌。

離開洛陽時,陳子昂等45位文士紛紛為他作詩文贈彆,就連臥病不起的宋之問都送來了贈彆詩。

吉州山高皇帝遠,地方官沆瀣一氣,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杜審言忍不住諷刺幾句就把吉州上下得罪了個遍。

吉州司馬周季童與司戶郭若訥對杜審言可謂恨得牙癢癢,就將杜審言誣陷入獄。

兩人就羅織一大堆罪名,將杜審言問斬。

杜審言十三歲的兒子杜並8歲喪母,從小跟父親杜審言相依為命。

看到父親為奸人所害,身陷牢獄,杜並急得坐立難安,他決定為父報仇。

這天,周季童在府內大擺宴席,賓客雲集,喧囂熱鬨。

杜並偷偷混進司馬府,趁周季童推杯換盞之際,拔出匕首衝了上去,連刺周季童數刀。

最後被司馬府的護衛亂刀砍死,依舊牢牢握住匕首,倒於血泊之中。

事態震驚朝野,皆稱杜並為孝子。

燕許大手筆的許國公蘇頲,還親自為杜並作墓誌銘。

武則天聞知此事,她下令將杜審言帶到京城,親自詢問案情緣由。

武則天弄清事情的原委之後,她指示將杜審言無罪開釋。

杜審言在此間,往返於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之間。

唐高宗鹹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

途中,與一起被貶的李嶠、宋之問等人互有唱酬的詩。

在流放途中,杜審言來到了湖南湘江邊,正值春回大地,花鳥迎人,本應是賞春遊玩的好時節。

然而,對於被貶謫的他來說,春光越美好,內心的愁苦越加濃重。

這種反差使得杜審言在渡湘江時寫下了《渡湘江》這首詩。

表達了他對昔日遊曆的懷念、對當前處境的哀愁以及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憂慮。

過了沒幾年,他又被重招進京,先是出任國子監主簿,後任修文館直學士。

杜審言在修文館直學士任上得病,享年六十三歲,贈著作郎。

杜審言的文學成就主要在五言律詩方麵,他的作品多樸素自然,格律謹嚴。

《夏日過鄭七山齋》也是杜審言的名作,詩裡渲染了友人山齋在炎暑中給人的清涼潤澤之感。

描寫夏日雷陣雨過後,陽光雖出,但仍然陰雲不散、雷隱雨濕的天氣,尤為真切。

杜審言曾在七夕節寫下《奉和七夕侍宴兩儀殿應製》,這首詩寫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

在杜審言的筆下,鵲橋相會不再是成千上萬隻喜鵲前來助陣搭橋。

杜審言才華橫溢,留下許多詩篇。

但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羈,遭到同僚嫉恨,屢次遭貶,仍本性難改。

“杜審言擅長五言律詩,尤其在格律方麵,十分嚴謹。”

“為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被後人評價為中國五言律詩的奠基人。”

“促進了律詩的定型,完成了五律的規範化。”

“杜審言的詩作流傳下來隻有四十多首,其中最出名的一首是《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此詩對仗工整,平仄和諧,韻腳分明。”

“是初唐時期完成近體詩體式定格的奠基之作,明代文學批評家胡應麟盛譽此詩為初唐五律第一。”

“杜審言對唐詩發展的曆史貢獻,不僅反映在其對詩歌理論的論證、總結、提高、豐富與發展等方麵。”

“也不僅表現在詩歌革新發展的單一形式方麵,還體現在詩歌內容、題材的拓展與豐富上。”

“他在詩歌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上的創舉、成就與貢獻,既恢複了漢魏以來強調與重視文質合一的優良創作傳統。”

“也是對隋唐以來柔弱纖細、萎靡不振的宮體詩風的一種反動與革新,使詩歌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杜審言的狂是刻在骨子裡的,雖曆經坎坷,他至死沒有改變這種性格。”

“據說他病重在床時,好友宋之問和武平一來看望他,問他有沒有什麼話要交代。”

“杜審言說道上天把我害得這麼苦,還有什麼好說的。”

“但隻要我活著一天,就一直壓著你們。”

“現在我要死了,你們應該感到高興才對。”

“隻是可惜沒有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能接替我的位置啊!”

“這樣一個狂人,要是知道自己的孫子杜甫在詩歌上獲得那麼大的成就,恐怕也會得意地捋著胡須說一句不愧是吾孫。”

文天祥:初唐詩壇第一人,狷狂一生,初心不改。

杜審言是三國終結者杜預的後人,也是詩聖杜甫的爺爺。

杜甫曾在詩中寫道,詩是吾家事。

意為詩是他家祖輩相傳的事業,又讚他曰吾祖詩冠古。

杜審言是唐代近體詩的發展中最早、最重要的人,是初唐詩壇上成就最高的人。

杜家是世家大族、累世公卿,慎言寄托著長輩對他謹言慎行的盼望。

但實際上,杜審言一生都十分狂傲。

唐高宗乾封年間,杜審言在洛陽任職,前往長安參加調選試判考試。

杜審言的性格如此狂放,連上司都不放在眼中,難免就會得罪他人。

果然,在被貶到吉州時,司戶郭若訥和司馬周季重就聯手給他找了個罪過,逮捕入獄,甚至判了死刑。

他年僅16歲的二兒子杜並,性格多少也遺傳了父親,衝動之下便當麵行刺了周季重。

周季重當場死亡,杜並也被周的手下殺害。

也是因為杜並之死驚動了朝廷,重新查明了事情真相,將杜審言釋放出獄,回到了洛陽,並得以平反昭雪。

和他的狂放性格不同,杜審言的詩歌卻工整精密、嚴肅澄明,在初唐詩壇高華雄整,為時輩稱讚。

在被貶出京之時,陳子昂等45位朝中和詩壇好友前往相送,足可見其影響力。

杜審言曾在江蘇的江陰任職,與陸丞是同郡鄰縣的僚友。

或許是詩文相交,陸丞在早春時分郊遊遠望,寫了一首詩寄給杜審言。

杜審言和陸丞都是宦遊之人,在萬物更新的春日,感觸自然更深。

兩人做官的地方在江蘇常州,離大海和長江都很近。

所以詩人將破曉時的曙光稱為海曙,將悄然來臨的春天稱為江春。

江南的新春是與太陽一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的,像曙光一樣映照著滿天雲霞。

和暖的春氣催促著黃鶯歌唱,晴朗的日光下浮萍顏色轉深,綠得生機勃勃。

這四句寫的都是早春遊望所看到的景象,從海邊雲霞到眼前的黃鶯浮萍,視線由遠而近,寫儘與北方截然不同的獨特春光。

但就杜審言的評價而言,原詩古樸高華,且感情深摯,能讓讀者忍不住流下淚來,沾濕巾帕。

表麵上是陸丞的詩觸到了詩人的思鄉之痛,實際上詩人本就思鄉情切,所以那麼容易被觸動。

從結構上來說,尾句既表達了歸思,又點明明了和詩之意,令整首詩變得圓整貫通、精彩絕倫。

這首詩完全合乎律詩的聲調,韻腳分明,平仄和諧,音韻協調。

被稱為初唐時期完成近體詩體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開源辟流的意義。

八句詩字字錘煉、曆曆如畫,既有細膩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擬人。

更為出彩的是詩人精巧的對仗,尤其是頸聯與頷聯。

在他的筆下,這樣工整精妙的對仗不在少數。

杜甫的律詩亦是極擅對仗,或許也是自幼學詩時受到了祖父作品的影響。

據傳,杜審言臨死前,宋之問、武平一等朋友都去看望他。

朋友們什麼反應我們不得而知,但如果他泉下有靈,看到孫子杜甫在詩歌上的成就,恐怕就不會有這樣的感慨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