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大曆十才子盧綸(1 / 2)

唐朝士子特彆是那些以才華自許的才子,多少都有進士情結。

除了像李白這種特立獨行的狂放之士外,都希望通過科舉之路進入仕途。

越是名門望族出身,越要在科舉考試中證明自己的能力才華。

雖然少不了當權政要的援引推舉,但舉進士畢竟是通過科考真刀真槍地博取功名。

憑此進入官場也腰杆硬身板正,值得自豪榮耀。

有些人即便做到宰相,終究因沒有功名加持,多少會有些遺憾。

跨越天寶大曆的唐朝詩人盧綸,就是這麼一個有誌科舉卻始終未能如願的大才子。

“盧綸的詩,多數為詩歌唱和增答之作。”

“由於他的從軍生涯,讓他所寫的邊塞詩成就頗高,至今為後人傳頌。”

“隻可惜,這樣一位聲名遠播的唐朝詩人,多次名落孫山。”

“人生與仕途的不順,讓盧倫的詩作富有生活氣息。”

“他的作品承接盛唐氣象,引領邊塞昂揚詩風,奠定了中唐邊塞詩的蒼涼沉鬱基調,具有濃厚的時代色采。”

“這位唐朝詩人邊塞詩風的形成,與其生活經曆有著密切的關係。”

“盧綸出生於開元27年,範陽盧氏雖為唐代五大姓之一。”

“然而盧綸並非名門望族出身,他的祖父任職於濟州司馬,他的父親僅是一位臨黃尉。”

“因此,盧綸曾在自述身世的詩中自稱稟命孤且賤,所以說明他的家族早已經衰落。”

“更何況在他出生的前三年,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正在逐漸落下帷幕。”

“這個盛世並沒有帶給幼年的盧倫任何的美好回憶,因為他隻記得天寶年間四方遂有兵的混亂局勢。”

“安史之亂發生的這一年,盧綸僅有8歲,戰爭早已給他的幼年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

“天寶末年,盧綸參加科考,卻因安史之亂而沒能中舉。”

“隨後他隻能前往鄱陽避難,在這裡結識了十曆大才子中的吉中孚,兩人結為好友。”

“隻是自從戰亂之後,盧倫隻能與他相顛沛流離,蹉跎歲月多年,依然功名未就。”

“他自感悲痛,在逃難途中,寫下了多首行旅詩,用來表達羈旅漂泊之感。”

“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五言律詩《夜泊金陵》、七言絕句《渡浙江》等詩。”

“在這些詩作中,無論有感於自己人生的不幸遭遇,又抒發了對於國事的憂慮之情,作品貼近當時社會風氣,引人注目。”

“這些詩作雖然篇幅短小,但是作品內容簡潔明了,對仗工整,語言流暢自然,並沒有引用過多浮躁典故,與往昔的唐詩風格大有不同。”

“這一時期的盧倫作品,多以個人漂泊、家業毀滅、社會動蕩有關。”

“遠離家鄉的悲苦之情,他親眼所見的戰亂景色,都為他的行旅詩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情感。”

“同時他豪邁雄放的詩風,正在逐步顯露出來。”

“安史之亂終得平定,在南方漂泊多年的盧綸,也終於能夠北歸回鄉。”

“他的這種悲喜交集的心情,在這一句獨悲無舊業,其喜出時艱中表達的淋漓儘致。”

“大曆初年,盧綸奔赴長安參加科舉,隻可惜他屢屢落第,未曾中舉,這樣的結果令盧綸相當苦悶。”

蘇軾:唐朝中期詩壇名家,盧綸十首詩,彰顯不同心境,細品之後回味無窮。

盧綸出生在玄宗時期,眾所周知那時期是李唐盛世,物質豐裕。

但好景不長,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太平盛世急轉直下,七零八落。

另外,安史之亂摧毀的不僅是大唐帝國疆土,更是摧垮整個時代精神。

尤其文人思想境界,從浪漫理想的豪邁氣概,瞬間化為烏有,替換的是悲鳴與消沉,盧綸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

科舉之路,盧綸是失敗的,他無法用詩求得仕途之路,也無法用才華實現政治理想。

在憂傷與低迷情緒之下,他隻能用詩寄托內心憤懣與哀愁。

當然,盧綸做過幾年官,他成為元載、王瑨門下士,算是勉強進入仕途。

經曆幾年悠閒台閣生活,後來元載被賜死,他也受到牽連,慘遭入獄。

最終失官,遠離京都,這對其打擊頗大。

死裡逃生足以喜悅,不堪回首的仕途往事灼傷其內心。

除了詩可以撫慰其心靈外,還有友人可以對其安撫。

他與大曆十才子其他人都是好友,尤其與司空矚關係最近。

二人還是表兄弟,經常相聚,也有詩歌往來,互相袒露心聲。

李端也是盧綸一位重要友人,他們經曆相同,因而能夠成為摯友。

在盧綸存世詩中,有專門紀念李端的詩,情感真切,讓人感動。

縱覽盧綸所有詩,可以看出詩人心態變化。

因為經曆安史之亂的桑桑變遷,盧綸內心迷茫,不得不根據社會現實重新審視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盧綸的內心會產生失意人生的哀歎。

隨著年齡增長,身心衰老爬上心頭,失去理想的精神支柱崩塌。

無奈之感,酸楚之痛,油然而生,一聲長歎之下,讓詩歌極其沉重。

在盧綸存世300餘首詩中,送彆詩占據三成以上。

他所處時代是李唐王朝戰爭最頻繁時期,因而士人生活流動性較為頻繁。

人與人離彆之際,未來何時相見難料,一次次分彆也許今生再也難相聚。

送彆者與行者不免會對前途擔憂,離彆之苦溢於言表。

送彆詩流露出盧綸淒涼傷感心境,也有對友人勸勉安慰之意,情感波瀾,意境廣闊深遠,具有生活底蘊與人生哲學觀。

安史之亂,士子紛紛逃往長江以南,在烽煙之下,詩人們四處漂泊,跋山涉水。

在途中隻有文人們才能有心情去欣賞山川美景,同時也可以觸發詩人脆弱情感,盧綸自然如此。

他把山水草木作為入詩題材,寄情於山水,傾訴心聲,抒發羈旅漂泊的滄桑感,同時伴有思鄉之情。

隨著時間推移,詩人價值觀難免發生轉變,盧綸一些詩中。

可以清晰發現其由儒轉佛道意向,當然這是因為官場上失敗導致其產生歸隱之心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盧綸寫過一些邊塞詩,因為他有較長時間從軍佐幕經曆,對軍旅生活有著深刻體驗。

他的邊塞詩具有真情實感,個性十足,深悟其中能夠打動人心。

他還善於運用意象,彰顯出勝利壯舉,傳達唐軍赫赫戰功,具有曆史意義。

他的邊塞詩雄渾剛毅,虎虎生威,也有邊塞生活之悲,沉痛的社會現實滲入詩中,儘顯蒼涼之感。

總體來看,盧綸的詩就是其一生寫照,也能看出詩人的心路曆程。

起初,他對仕途渴望,希望建功立業,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這種儒家思想特彆鮮明。

但是,科舉之路屢戰屢敗,即便最後為官,也是比較低微職位,懷才不遇情感和悲涼經曆凸顯。

因為安史之亂爆發,他不得不漂泊四海,觸景生情後,淒慘與思鄉之情濃烈。

到了晚年,佛道思想占據其思想重要位置,彰顯隱逸情懷。

總之,盧綸是中唐時期一位不可或缺的詩人。

他的詩就是曆史寫照,也是其心態寫照,極具曆史意義。

“大曆五年,依舊名落孫山的盧綸,住在了長安城的郊外,繼續等待著踏入仕途的機會。”

“時隔兩年,盧綸經元載引薦,終於得到了闕鄉尉一直。”

“隻是這個官職對於盧綸而言,並沒有讓他感到歡喜,反而讓他充滿惆悵。”

“元載引薦他,並不隻是欣賞他的才華,而是為了給自己籠絡文人集團。”

“好在不久之後,盧綸又受到了宰相王縉的賞識,此人乃王維之弟。”

“他之所以禮待盧綸,並非是為了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他隻是單純出於對盧綸才華的欣賞。”

“大曆十二年,盧綸的又遭遇了一次人生的重大轉折。”

“這一年,曾經提拔過他的兩位宰相得罪,盧綸也受到了牽連。”

“雖說他很快就被無罪釋放,可是他被朝廷罷官閒置,這讓他空有功名而無實權。”

“其實大曆時期的盧綸,詩作水平並不高。”

“自從他於永泰元年到達長安以後,往昔行旅詩的風格不再,對於他當時的生活背景有關。”

“長安城裡生活著的盧綸,沒有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這個時候的他,整日以文會友,每日宴會賦詩,於達官貴人門下寫下了不少應酬之作。”

“未曾踏入仕途之前,盧綸的詩主要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傷心情。”

“得到賞識以後,寫的是一些形式主義,較為嚴重的應酬之中。”

“獲罪牽連之時,則是表達自己心中的悲憤之情。”

“所以,盧綸在長安的這些日子,所寫的詩缺乏感情和境界,隻是為了迎合當下的一種形式之詩。”

“建中三年,他被貶為撫州長史,盧綸的從軍生涯由此開始。”

“此後他親眼目睹了藩鎮叛亂的現實,他不再是那個困在長安城,困在文人狹小天地裡的盧綸。”

“他從原來的世界走了出來,開始接觸到壯氣豪邁的軍隊生活。”

“這段人生經曆,開闊了他的視野,也激起了他從軍報國的壯誌,盧綸的詩風、詩作內容由此發生變化。”

“盧綸的詩,終於從以前的形式詩開始向軍旅詩轉變。”

“從軍途中的盧綸,所寫之詩都以軍隊生活,還有軍人豪情為主。”

“以前行旅詩中雄健高昂的風格又一次回歸,他的組詩《和張仆射塞下曲》,是最有代表性的詩作。”

“這一組七絕詩,描寫了張仆射的將軍雄姿。”

“他超強的武藝,帶領軍隊勝利時的豪情,立下的赫赫戰功。”

“還有立誌報國的精神,都在盧綸的詩中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

“這樣的詩作對於唐朝而言,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當時的唐朝,早已經不是昔日的盛唐,整個王朝國力衰微,正在遭受外族侵辱。”

辛棄疾:範陽盧氏曾是名門望族,但到了他這一代已完全凋零敗落。

他父親過世得早,他自己曾說少孤為客早,因而生活比較貧困。

好在他母親家族還算強大,所以他常在舅舅家寄住。

但即使得到舅舅的關照,他也有寄人籬下之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