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大曆十才子盧綸(2 / 2)

而且他自小體弱多病,又遇世事動蕩,故而少年時的生活並不美好。

正是因為生活漂泊,身體虛弱,盧綸自小就刻苦讀書,希望通過科考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天寶末年,盧綸就開始參加進士考試,可惜未能如願,心情很是落寞。

接下來,盧綸屢次參加應試皆名落孫山,後遇到了安史之亂,隻好舉家南遷避難,又蹉跎了很多年。

大曆年間,盧綸繼續鍥而不舍地參加過幾次考試,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至此,他終於醒悟,此路於己不通,雖然不舍,也隻好無奈地放棄。

對於一個熱情寄望科考的人而言,自行斷絕這條艱辛卻又唯一的飛騰之路,需要的勇氣和決心可想而知。

相比於盧綸實在難堪的考試運,他的詩名卻廣為傳揚。

而且他交友的能力實在是超級強大,才華文章得到許多政要的認可。

那些考上進士身在朝廷的士子也未必就能接觸這麼多宰相要員,而盧綸既無功名又無背景,僅憑區區詩名就在政場中如魚得水,背後應有超人見識與才乾。

宰相元載和王縉對他尤為欣賞,並給予了他許多實質性的幫助。

首先推薦盧綸進入仕途的是宰相元載,他將盧綸的詩上呈給皇上,皇上大加讚賞,補其為閿鄉尉。

後來的宰相王縉又力薦他為集賢殿學士、監察禦史,並出任陝州戶曹、河南密縣令。

哪怕是一個科班出身的士子,也未必就能在政場走得這麼順利。

所以盧綸雖考運不佳,官運總體還是很不錯的。

元載和王縉都先後獲罪受懲,盧綸自然也受到牽連,甚至還因此身陷囹圄。

直到德宗繼位後,盧綸才又被任命為昭應縣令。

朱泚之亂爆發後,鹹寧郡王渾瑊出鎮河中,召盧綸為元帥府判官。

盧綸能得到這種名將青睞,在其幕府中為官,也很能體現盧綸的才能和智慧。

而且那時盧綸的舅父韋渠牟正得寵於德宗,高居宰相之位,上表稱揚他的才能。

德宗本是個文學愛好者,也好吟詩作賦,於是傳令召見盧綸,並對他很是欣賞。

德宗有時寫詩,常令盧綸相和,還提拔他為檢校戶部郎中。

因為有了皇帝的賞識,又得到強勢幕主渾瑊的相助,盧綸在仕途上有了飛躍,政治上的春天即將來臨。

可惜的是,盧綸恰在此時生病去世了。

如果盧綸能多活個十幾年,一定能在仕途上走得更遠。

看他交往的當朝政要,對他都讚賞有加,連皇帝也對他刮目相看。

可惜壽年不永,在官運正好的時候,溘然長逝,是有命焉。

然盧綸以一介落第士子竟能驚動聖上,廣結豪友,遊走於宦海,左右逢源。

不能不說,他不僅是個文章才子,更是一個政場智者。

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非但文人士子喜歡盧綸的詩,幾任皇帝都很喜歡盧綸的詩。

唐德宗喜歡跟他唱和,憲宗曾令中書舍人張仲素訪求收集他的遺文,文宗更是派中人到盧家仔細檢索書箱。

盧綸一生的遺憾就是未能進士及第,但在他的兒子身上卻實現了報複性的反彈。

四個兒子全部中第,一家四進士,而且都在朝廷中樞機構工作,可謂進士專戶,官宦豪門。

“盧綸詩中所體現的奮發向上的將士精神,既鼓舞了邊疆將士的事情,又給當時的詩壇帶去了生氣。”

“這種突出的成就,是其他的詩人都不具備的。”

“他晚期的詩,是盧綸一生創作中的一個高潮,詩歌的內容變得豐富起來。”

“他的詩又引領唐詩進入了一個新的思想高度,這才是他為何能夠在大曆十大才子中奪得冠冕之位的重要原因。”

“盧綸的成就之高,就在於他的邊塞詩賦予了他光芒。”

“中唐時期,如人所處的政治、社會、軍事背景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場安史之亂,引發了唐朝空前的政治危機,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更是趁著此次機會入侵大唐。”

“所以眾多文人的邊塞詩作品中,廣泛彌漫著一股衰弱和悲涼之之氣。”

“這與盛唐時期的邊塞詩風格天差地彆,以前的唐王朝軍事勢力雄厚。”

“那些棄武從文的詩人,詩文中所表達的自己想要建功立業的豪邁氣魄,他們對於戰爭永遠是一種樂觀態度。”

“鼎盛的國力,強大的軍事,讓他們有底氣說出這樣的豪言壯語。”

“然而隨著國事的衰敗,人們開始對戰爭有了一種悲觀厭棄之情。”

“勝利對於當時的大唐而言,對於當時的從軍者而言,是渺無希望的。”

“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中,從文人世界走出來的盧綸,他的邊塞詩風格,又一次令整個大唐文壇感到驚訝。”

“這充滿雄健剛強力量的詩,在所有大曆詩人的詩作中脫穎而出。”

“猶如盛唐之句的詩,又一次引領了中唐邊塞詩的風氣。”

“他所寫的邊塞詩,讓人們看到了邊關將士的英勇,邊塞戰場的艱苦,也透露出了自己作為男兒應當舍身報國的決心。”

“軍旅題材的詩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對於邊塞環境的描寫,壯美悲涼的邊塞風光,才能夠震撼人心。”

“他筆下的邊塞之景,是大漠雪山的蒼涼,是白草黃雲的蕭瑟,更是血雨腥風的凶險。”

“他詩中的邊塞意象算不上新奇,但是這些尋常之景,卻在他的筆下展示出了足以震顫人心的力量。”

“這些壯美悲涼之景,並不是為了訴說戰爭之苦,而是盧綸想要通過景色來抒發自己心中的豪邁之情。”

“在盧綸的邊塞詩中,既能夠讀到邊疆戰士的英勇,也能夠讀出邊塞降臨的不易。”

“儘管邊塞詩中不乏豪情,但是盧綸也並沒有回避戰爭所帶來的殘酷。”

“有人功成名就,有人戰死沙場,有人僥幸保命,有人晚景慘淡。”

“這才是真正的戰爭,也是最值得世人回味和深思之處。”

李清照:大曆雖然接續天寶,中間卻經曆了安史之亂。

故社會情形與人心思緒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詩歌風格也頓然迥異。

大曆時期的詩人氣象再也沒有李白杜甫等人的雄渾豪邁,開闊自信,更多的是惆悵感傷,心情落寞。

繁華落儘,豪情消磨,國家衰敗,個人自然也就難以雄強,生不逢時,徒留無奈與歎息。

作為大曆十大才子之冠冕,盧綸的詩當然也具有大曆詩人的普遍風格特征。

特彆是他的一些送彆羈旅之作,都深深帶上了大曆印記。

故關衰草遍,離彆自堪悲。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詩中憂歎於自己的飄零身世,國家的動蕩時局,想起未來的相見無期,不禁悲從中來,難以自已。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愁鬢逢秋色,萬裡歸心對月明。

舊業已隨征戰儘,更堪江上鼓鼙聲。

詩中滿是厭戰,傷老,思歸之情。

詩風淡雅蘊藉,流暢自然,意味無窮。

盧綸因為少孤,逢亂,落第,飄零。

特彆是經曆了安史之亂前後不同的繁華與淒冷生活,難免慨歎世運,抒懷人生。

他的情感抒發往往與時勢之變相結合,與亂後景境相結合,顯得真切自然,令人動容。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閒。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詩人感時傷亂,思家望歸,眼中之景固然很是荒涼,心中之情亦十分哀傷。

國家衰敗的背景下,一個時代的滄桑感在盧綸的詩中展現得真切而充分,令人千載之下仍不免沉重歎息。

盧綸的詩歌帶有強烈的身世感時代感,所以情感哀傷憂愁,景物意境都連著心情。

隻有極少數的寫景詩輕鬆閒適,沒有傷愁。

移舟試望家,漾漾似天涯。

日暮滿潭雪,白鷗和柳花。

在這首詩中,透出的是自然景色之美,心無牽掛之閒,讀來很是清新舒暢,一改其慣有之憂鬱風格。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詩歌描寫邊塞將士的一次謹慎夜巡,人物生動,氣勢雄壯,一個英勇神武的將軍形象躍然紙上。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月黑雁叫,大雪紛飛,敵將戰敗後倉皇逃跑,將軍引弓舞刀,縱馬追趕。

一幅寂靜的畫麵,透著緊張的氛圍,顯示勝利的豪邁,生死決鬥的殘酷中,不乏縱橫馳騁的浪漫。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裡還鄉未到鄉。

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寫一個戰爭中負傷的軍人,返回家鄉途中傷病發作,人窮身困的悲慘遭遇,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恨情緒和對將士們的深深同情。

盧綸詩共遺留300多篇,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唱和抒懷之作多真實生動,感慨深長。

邊塞詩則格調雄渾,情緒慷慨。

其詩無論是風格特征還是內容情感,都是盛唐到中唐的過度。

因而有些詩如邊塞詩有明顯的盛唐氣象,更多的詩則帶有大曆詩風的感傷情緒。

總的來說,後人對他的詩歌評價還是很高的。

盧綸雖有一身抱負,可惜生不逢時,空有一身才華,難以暢快施展,詩歌倒是有所成就。

但也因遭遇亂世,詩風中不免落下時代創傷,終究難與盛唐諸賢並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