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詞的國度,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每一種心境,似乎都被古詩詞吟詠過。
溫柔與繾綣,家國與天下,以詩下酒,以詩會友,以詩傳情,以詩明誌。
千年後的我們,獨坐塵囂,遙想當年的風雲際會,胸中自是百轉千回。
詩詞裡表現出詩人詞家們高尚的愛國情操,飛揚著他們的淩雲壯誌。
記載著他們的悲歡離合,傳達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同時也抒發了他們對人生的思考和體驗。
以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詩人的生平,闡述其詩作的意境。
用典細致、旁征博引,講述盛世唐詩背後的精采故事,展開唐朝詩人的風貌圖景。
“唐高宗上元二年,年僅十九歲的沈佺期考中進士科,以少年俊彥的姿態在大唐政壇上華麗麗地出場了。”
“宋之問也是這一年的同榜進士,兩人後來又一起做了協律郎和考功員外郎,成為禦用詩人之雙璧。”
“沈佺期與宋之問的文學與人生,從此就這樣錯雜在一道了。”
“禦用詩人往往受到正人君子的鄙薄,其實單就才華而論,要做好一名禦用詩人絕對比做好一名真正的詩人艱難許多。””
“後者隻需要對自己負責,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便好。””
“前者正如演員,每一次創作都意味著要扮演好某一種角色。””
“還要擁有察言觀色的本領,要在最恰當的時機拿出最合宜的作品,以討到皇帝的歡心為唯一目的。””
“這樣的工作,即便對於許多天生的奴才而言,也不是輕易就能勝任的。”
“無論寫詩還是做官,沈佺期和宋之問一樣都是不甘人後的角色,而禦用詩人的位置也確實給了他們一個絕佳的競技舞台。””
“唐中宗曾經舉辦過一次詩歌比賽,派當時第一才女上官婉兒擔任總裁判官。”
“傳說上官婉兒的母親在懷孕時夢見仙人降臨,將一杆秤交在她的手裡,說這杆秤可以稱量天下人的才華。”
“傳說固然無稽,但之所以這樣的傳說能夠流傳開來,自然說明了上官婉兒在天下文人心中的地位。”
“盛況空前,大臣們紛紛寫詩應製。”
“這樣的詩歌實在難寫,現實主義風格首先是要不得的,誰也不敢在這種場合裡針砭時弊,描繪民生疾苦。”
“批判現實主義當然更要不得,浪漫主義似乎也不合適。”
“而一切顧影自憐的小情小調也分明顯得自戀過度,稍不小心還會被誤認為是在埋怨陛下使自己懷才不遇。”
“篩來選去,唯一適宜的寫作風格就是魔幻現實主義。”
“儘情地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好了,搞政治就是搞宣傳,搞宣傳就是搞魔術。”
“這當然是稍有節操的人都不願做的,至多敷衍一下罷了。”
“誰都曉得,真正不肯以敷衍的態度來應付這種競賽的,一定就是宋之問那樣的人。”
辛棄疾:佺期公又皆謅事太平公主、張易之等貴佞這一說法與史實並不相符。
李唐王朝內部所發生的一切政事和宮庭之議,猶其是在武後當政和太平公主參政的30多年中所涉所記之人愈千。
但直接提到沈佺期之處很少,隻間接說過他與宋之問同為上元進士。
同作協律郎和考功員外郎,同是當時著名宮庭詩人。
宋因太平公主事受牽連,流放途中詔斬,至於結交張易之事更是隻字未提。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太平公主、張易之案在當時是鐵案。
如佺期公真參與其事,睿宗時是不會平反的,因為此二人也是睿宗李旦的死敵。
但沈佺期被流放灌州卻是事實。
為什麼被流放了呢?究竟是什麼原因?
於沈氏族人,猶其是佺期公的後人,不考證清楚終是遺憾。
作為佺期公之第49代孫,從公詩中也能找出一些沉冤不白的依據來。
佺期公《被彈》一詩中首先就說知人昔不易,舉非貴易失。
爾何按國章,無罪見嗬叱。
這四句說得很明白,前兩句是感歎語,大意是舉人非賢,反受其誣。
後兩句是說他是被他曾經舉薦的人彈劾和審訊的,而審訊他的人又不遵守當時法令,小人得勢,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強加於他。
接下來是說少以文作吏,手不曾開律。一旦法相持,荒忙意如漆。
意思是說初入官場時他是為皇帝做應製詩的,以專業為主,並不懂得官場上的爾虞我詐。
無端獲罪,不知所措,是一種遭到打擊後的反思。
造成佺期公真正獲罪下獄流放的原因按文字考證和分析有三條。
一是年輕、性耿、才高、寵久,遭人妒嫉。
佺期公很年輕時就中了進士,入了官場,為人耿介,不講究為官之道,愛說直話得罪人。
又因武皇時期經常跟侍皇親國戚左右做詩,鋒芒畢露,遭人妒忌。
這樣的事在今天都是屢見不鮮的,何況是在封建社會正繁榮昌盛的時期。
二是在做給事中或尚書任上犯了後官不反前官恥的禁忌,樹了對頭。
按佺期公詩中自述,他是一個性守安靜,生活謹嚴的人。
在做高官時不收門生,不結朋黨,缺少做高官的底層基礎。
對前任做錯的事不蠻不隱,該糾即糾,該翻就翻,有點一意孤行。
有一點可以看出來的,他得寵時得罪的人太多了,以至於遭到彈劾後朝中沒有一個人出來為他說話,大多數人落井下石。
三是遭受了池魚之殃,做了宮庭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值得一提的是,柬之政變、韋後乾政、武則天卒這三件大事都是發生在神龍元年。
則天武後就被迫移居洛陽上陽宮,她在長安的一批親信舊臣遭到了全麵的洗劫,佺期公也在洗劫之列。
韋氏乾政後,大肆捕殺武周人物,大罪者、證據確鑿者多遭詔斬,餘者下獄愈千之眾。
佺期公之所以未遭詔斬,是中宗下了一道聖旨對武周大臣不能濫殺,再就是因為所誣之人尚無確證。
綜上所述,一、二原因隻是表麵現象,真正下獄的原因是第三個。
那就是他所跟隨的武皇退出了曆史舞台,而且是被逼退出的。
新的權貴是不會放過舊時人物,何況韋氏又是一個報複心很強的惡毒女人。
中宗在貶房州的路上曾跟韋氏有過承諾,一旦掌權,任韋氏參政議政。
佺期公是武皇時期的寵臣,武皇對韋氏一向看不起,她倆雖然是婆媳關係。
但主要的還是政敵關係,韋氏能放過武皇時的寵臣佺期公嗎?顯然不能。
有人彈劾他有此劫,無人彈劾,他仍難逃此劫。
與佺期公同時受到牽連的家人有兩個年幼的兒子和兩個哥哥、三個弟弟。
他在獄中受儘了折磨,經常遭到獄卒用刑,獄中環境很差。
臭虱橫行,三天不能吃上一餐飯,兩個月沒有梳頭。
時值盛夏,又得了瘧疾,差一點被折磨死了。
但是因沉冤不白,意有不甘,洗冤雪恥的決心支撐著他挺過來了。
他從長安出發,經四川、湖南、雲南輾轉了一年的時間,才到達貶地驩州,他在流放之地生活了五年。
“宋之問卻偏偏遇到了對頭,沈佺期不但才華不在自己之下,操守也不比自己高尚多少。”
“上官婉兒站在樓上,居高臨下地審閱詩稿,凡是看不上眼的便直接丟向樓下,這真要算是中國曆史上最有藝術氣質的一次高空拋物了。”
“能讓見多識廣的上官婉兒看上眼的詩歌,當然少之又少,詩卷不斷從樓頭紛飛而下,宛如雪片。”
“不多時,未被拋下的便隻剩宋之問和沈佺期兩人的詩卷。”
“雖然俗話說文無第一,但隻要有了裁判,終究可以分出優劣。”
“上官婉兒斟酌了一些時候,終於果斷拋下了沈佺期的詩卷,然後總結。”
“沈、宋二人的詩歌不分伯仲,但細細品味之下,沈佺期的結語是微臣凋朽質,羞睹豫章材,文氣到此已儘。”
“而宋之問的結句是不愁明月儘,自有夜珠來,言儘而意未儘,嫋嫋尚有餘音。。”
“作為文學評論而言,上官婉兒這番話即便在今天來看也是相當公允且極有見地的。”
“詩文不儘如其人,其實以個人性情而論。”
“宋之問做事奸詐狠毒,每每不遺餘力,不留餘地。”
“所以一生大起大落,最後落得被詔令自儘的下場。”
“沈佺期卻溫和許多,雖然也和宋之問一樣貪贓受賄,為非作歹,也一樣因為政治上站錯了隊而飽受牢獄之苦。”
“但終於還是挨了過來,終於還是看到了宋之問不曾看到的那一片晚霞。”
“律體詩是到了沈佺期和宋之問的手上才正式成型的,所以即便在以因人廢文為正統觀念的古代,人們也不得不承認這兩個卑鄙小人的經典地位。”
“其實沈佺期、宋之問之所以精研詩歌的音律、對仗,其動機既不高尚,亦不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