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南京後韋莊繼續南下,途徑蘇州等地,後向西到婺州小住,進而返回衢州。”
“唐昭宗龍紀元年,韋莊離開衢州,探訪新朋舊友,求食求官,卻依然到處碰壁。”
“在漂泊途中,韋莊遊曆衢州、南昌、湖北、湖南、潼關等地,留下眾多詩篇。”
“乾寧元年,韋莊終於得中進士,此時他已年近六十。”
“他被任命為草詔的校書郎,開始仕途生涯,結束了十年的江南漂泊生活。”
“可縱使及第,韋莊仕途仍鬱鬱不得誌,年近花甲卻從最低官位做起。”
“麵對唐王朝行將就木、自己仕途不順的景象,韋莊感歎身世漂泊,年華已去。”
辛棄疾:韋莊,望斷思鄉路,終老未還鄉。
韋莊,生於長安京兆韋氏逍遙公房。
初唐時的韋家,是與杜家齊名的名門望族。
然而曾經的榮耀與輝煌,都與韋莊無關。
他出生時,韋氏家族早已敗落,且父母早亡,家境十分貧寒。
但是,韋莊從小就聰穎過人,喜愛讀書,並立誌報國。
他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匡扶像堯舜那樣的明主。
然而他生不逢時,生於大唐末年,朝廷腐敗無能,吏治混亂不堪。
但他並沒有失望,還是孜孜不倦地為科考入仕做著準備。
然而,一個人的成功,隻靠自己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運氣與機遇。
可是好運氣卻偏偏不願降臨到他的頭上,他數次參加科考,可此次次名落孫山。
不僅如此,唐僖宗廣明元年的那次科考不第後,他還恰逢黃巢起義。
起義軍攻入長安,燒殺搶掠,繁盛的都城馬上成了人間煉獄。
倉皇出逃中,他與弟妹們走散,一個人孤獨地夾雜在逃難的人群中。
仿佛天地間一粒微塵,稍不留神,就會被卷入茫茫風沙之中,再也找不到蹤跡。
韋莊逃離長安後,開啟了他的流浪生涯。
為了生計,他輾轉各處做幕僚,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寫詩。
韋莊來到洛陽,曾經的東都,卻再不會有開元盛世的繁華景象,隻剩下西風蕭瑟、哀鴻遍野。
人們也再無閒情逸致漫話桑麻,隻能淚眼相對,無聲歎息。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
在韋莊出生的前幾年,又經曆了奉天之難、甘露之變等事件。
大唐早已如將落的夕陽,無力地掛在天邊,做著最後的掙紮。
盛年時的韋莊又遭遇了黃巢起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卻給了大唐以致命的打擊,讓那個本就風雨飄搖的帝國。
可以說在韋莊四十多年的人生歲月中,從未見過什麼是太平盛世,什麼是國泰民安。
五十九歲的韋莊終於進士及第,他以為可以將平生所學,用來報效國家。
可是末世殘陽,豈能憑一己之力挽回,無奈的他隻能眼睜睜看著大唐一步步走向滅亡。
宦官們發動了宮廷政變,囚禁了唐昭宗,假擬聖旨,立太子李裕為帝。
這個消息,讓韋莊對大唐徹底絕望了,他決定投奔一直欣賞自己的西川節度使王建。
王建聽聞十分高興,當即任命他為掌書記,不久後又升任他為起居舍人。
從此,開啟了他在蜀地的生涯,也讓他的仕途真正走上了巔峰,這時的韋莊已近花甲之年。
王建很信任他,許多事情都願意聽聽他的建議。
唐哀帝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朱溫,朱溫改國號為梁,建都開封。
王建聽說後想要進軍中原,匡扶唐室。
但韋莊則認識到,大唐氣數已儘,再難複起。
而且為了一方百姓和蜀地安寧著想,他力勸王建稱帝,國號為大蜀,定都成都。
韋莊在蜀地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後幾年,那些年,他有著壯誌已酬的欣慰,但更多的則是對故鄉的思念。
葉落都想歸根,他也夢想著能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的故鄉,在那裡終老天年。
可現實卻並不給他這個機會,故國早已消亡,故土也再難歸去。
曾經的他說未老莫還鄉,以為終有一天能夠回到故鄉,隻是現在還不是時候。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滄桑已經爬上了他的臉頰,霜雪也儘染了他的須發。
可他依然回不去那個生他養他的故鄉,他隻能無奈地說,白頭誓不歸。
曲終人散,韋莊在成都華林坊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終於應驗了他詩的話,故土成了他回不去的奢望,他隻能終老他鄉了。
“乾寧四年,韋莊受唐昭宗之命,以判官身份隨諫議大夫李詢入蜀,緩和西川節度使王建和東川節度使顧彥暉的矛盾。”
“但王建並未奉命和解,而是大敗顧彥暉,占領兩川,蜀地儘歸王建所有。”
“入蜀時,韋莊受到王建的賞識。”
“王建希望將韋莊納於幕下,但韋莊仍在考量,並未立即應允。”
“光化三年十一月,宦官發動宮廷政變,囚禁昭宗,假擬聖旨立太子李裕為帝。”
“得知此消息,韋莊絕望至極。”
“韋莊此時將昭宗視為知己,如今昭宗自身難保,韋莊對唐王朝複興的希望徹底幻滅。”
“絕望之中,韋莊決定投靠王建。”
“光化四年,韋莊再次入蜀,王建任命其為掌書記。”
“韋莊輔佐王建期間,致力於保蜀地平安。”
“一方麵安撫百姓,反對官吏擾民。”
“韋莊曾因縣令擾民之事上書王建,現在正是凋敝的時候,應當設法解決。”
“不應該滿目瘡痍後,再讓百姓受苦。”
“王建認為韋莊為民著想,任用其為起居舍人。”
“另一方麵,韋莊致力於避免內戰。”
“阻止王建征討朱全忠,識破朱全忠吞並蜀地的詭計,規避了動亂。”
“在文化建設方麵,韋莊曾修葺杜甫草堂。”
“韋莊在入蜀期間,發現杜甫故居,於是在此蓋造簡陋的房屋。”
“次年,韋莊為紀念杜甫,修葺杜甫草堂,並保留其原有麵貌,不隨意增改擴張。”
“從此後,曆代都在此基礎上培修,為今日之名勝古跡奠定基礎。”
“天佑四年,哀帝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朱全忠,建國號梁,改元年年號為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後梁。”
“韋莊攜眾官吏擁戴王建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
“韋莊被任為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等官,製定開國製度、號令、刑法、禮樂。”
“天佑五年,韋莊任宰相,終生輔佐王建,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武成三年,韋莊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諡號文靖。”
李清照:晚唐大才子韋莊,摳門界的天花板。
韋莊年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
韋莊祖蔭甚厚,到他時稀枝葉疏。
但到了他這一代,家道中落,和普通人沒有兩樣,從小也要受窮。
這讓韋莊養成了勤儉節約惜物的習慣,他這習慣在他生前還好,不失為一種生存手段。
可不知道為什麼這良好的傳統美德到了民間,關於他的這習慣傳說都含嘲笑的意味,說他吝嗇小氣之極。
韋莊每次做飯,用多少米必須固定份量,燒多少柴也都事先計算好,吃烤肉少了一片都會知曉。
或許是因為從小受窮,韋莊以微寒之家發奮讀書,自年輕時起屢試不第。
又遭晚唐黃巢之亂,與家人失散,仕途也不是很順。
一生心願在花甲之年才實現,三年後,皇帝下詔,命韋莊入蜀,做判官。
勸說西川節度使王建,與王建投緣,終建後蜀大業。
韋莊的詩詞成就皆高,一首長篇敘事詩《秦婦吟》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辭》並稱樂府三絕。
這首詩一千六百六十六個字,篇幅是存世唐詩第一。
當時頗負盛名,敘事風格受白居易影響,樸素流暢,靈活通達。
《秦婦吟》隻是他的名篇之一,晚年的韋莊思鄉心切,寫了一首七言律詩《思歸》。
暖絲無力自悠揚,牽引東方斷客腸。
外地見花終寂寞,異鄉聞樂更淒涼。
紅垂野岸櫻還熟,綠染回汀草又芳。
舊裡若為歸去好,子期凋謝呂安亡。
首聯暖絲指溫暖春日中新綠的柳枝,斷不連續,斷開。
開篇詩人直抒胸意,柳絲隨風搖曳,東風徐徐吹來,身在異鄉不覺暖意,卻越發覺得悲斷客腸。
外地見花終寂寞,異鄉聞樂更淒涼頷聯承上啟下,借景寫意,以外地、異鄉點明客居他鄉的境況。
身處異鄉,思鄉難忘,彼時見花、聞樂,非但不覺得美好,反而倍覺淒涼落寞。
頸聯繼續寫景,綠野垂楊,櫻桃再次紅遍,岸邊的汀草又一次碧染芳菲。
一個還字,一個又字,相互映襯。
既道出了歲月流轉,光陰流逝的惆悵,又表達了長期漂泊在外的悲苦。
既然覺的苦,回鄉自然是好的,然而近鄉情更怯。
詩人也一樣,思及歸鄉不免思緒萬千,顧慮重重。
於是詩人用兩典故點明心中所思所慮子期凋謝呂安亡。
如若我歸時,故友凋零,知交不在,又該如何是好。
客居異鄉,思鄉永遠都是遊子們的濫觴。
而韋莊的這一首《思鄉》更是清婉彆致,屈曲纏綿,道儘了異客鄉情。
全詩中格調清斷,惆悵中帶著哀涼,實在是難得一見的思鄉好作品。(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