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天寶詩人劉方平(1 / 2)

詩壇有許多詩紅人不紅的例子,比如寫下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林升。

寫出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曹鬆,寫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趙嘏。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這樣的唐代詩人,名叫劉方平。

劉方平是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曾在天寶前期應進士試,又欲從軍。

但文武之間均未得償所願,從此隱於山水,終生未仕。

在盛唐詩壇,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沒有功名、沒有家族背景,想出名太難。

劉方平雖然人不紅,但不能輕視他在詩詞上所獲得的成就。

他的詩清麗動人,而且經典頻出,備受後世推崇。

“劉方平出生於河南洛陽,是匈奴河南劉氏的後裔,邢襄公劉政會的玄孫。”

“他長得童顏白皙,有才有德,工於詩賦和山水畫。”

“劉方平曾於天寶九載應進士不中,又欲從軍,亦未如意。”

“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不願仕進。”

“他與元德秀、皇甫冉、李頎等詩人相交好,互有贈答。”

“他的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寓情於景。”

“劉方平的晚年生活不得而知,也不清楚他的逝世時間和地點。”

“他的詩存世不多,僅有二十六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乾南鬥斜。”

“更深表示深夜,月色半人家表示月光照在半邊的房屋上,形成一種明暗對比的效果。”

“北鬥闌乾南鬥斜表示北鬥星和南鬥星的位置,說明了夜晚已經很晚了。”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今夜偏知春氣暖表示在這樣一個月夜,才特彆感覺到春天的溫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表示春天的蟲子發出了新鮮的聲音,穿過了綠色的窗紗,傳入了耳朵。”

“這首詩以月夜為背景,展現了春天的景色和氛圍。”

“詩人用簡潔而優美的語言,把月光、星辰、蟲聲、窗紗等元素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幅清新而溫馨的畫麵,詩人的心情也隨之變得舒暢和愜意。”

“這首詩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寫景抒情詩,體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欣賞。”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隻見草萋萋。”

“女子在清晨醒來,聽到窗外的殘鶯不斷啼叫,似乎在陪她一起哭泣。”

“她拉開窗簾,隻看到院子裡的草木茂盛,春色濃鬱。”

“殘鶯是指春暮時的鶯鳥,因為春天快要結束,所以鶯鳥很少,故稱殘鶯。”

“草萋萋是形容草長得很茂密,也暗含了對征人未歸的思念。”

“此處用了對比手法,把女子的悲哀和大自然的生機相對照,突出了她的孤寂和無助。”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儘向西。”

“庭院裡時不時有東風吹來,把千萬條楊柳都吹向西方。”

“這裡的東風是指春風,也是送彆之風。”

蘇軾:劉方平是個能工巧匠,果然不愧是山水畫師,巧用寥寥數個字眼便為我們鉤勒出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夜。

劉方平,不知何年出生,亦不知何年去世。

他活躍在天寶年間,曾經參加過一次進士考試。

落第之後開啟隱居生涯,流連穎水河畔,終生沒有入仕。

這人顯然對仕途看得很淡,至少不是個官迷。

劉方平日常交友廣泛,不僅以詩著稱,也擅長山水繪畫,藝術天分極高。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乾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沒有長期鄉村生活體會的人,寫不出來這樣清新朦朧的詩句。

即便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有著赤子之心,觀察入微。

詩人劉方平描繪的是一幅鄉村月夜圖,深夜的村落萬籟獨寂,明月懸於夜空。

傾灑下漫天銀白色的光輝,縈繞著半數的莊戶農舍散發出淡淡的柔和醒目之色。

而另外一半依然隱沒在黑夜裡,不甚清晰。

夜逐漸變得深沉,不知不覺中抬頭去看,北鬥星和南鬥六星已經橫斜著。

周遭顯得更加靜謐無聲,仿佛一幅靜止的畫麵,也並非完全的靜止。

因為萬事萬物生生不息,無時不刻在運動著。

今夜不知為何,偏偏感受到春夜的暖意。

側耳細細傾聽,有細碎的蟲鳴聲清脆悅耳,竟然不見半點嘈雜。

隔著窗紗第一回聽見蟲鳴,竟是說不出的清新純淨,心中自然而然生起一股喜悅之情。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這個偏字出人意料,偏偏又帶著一股詩人因熟悉節氣、掌握氣候變化而洋洋自得的心情。

蟲聲新鮮,因為今夜頭回聽到。

透字絕妙,或是詩人透過窗紗去看看蟲子的方位,或是蟲鳴透過窗紗過濾掉些許雜音唯獨剩下美妙樂音。

綠是春天的代表色,然而在深夜其實很難看得清。

既然看清了,何嘗不是在誇讚月色的皎潔明亮。

一幅清新淡然的春夜圖,蟲鳴融入月色,詩人側耳聆聽到的未必隻此一種聲音。

大自然譜寫的樂章必定妙趣橫生,朦朧中仿佛聞到春風送來清新的青草氣息。

“楊柳是傳統的離彆之物,因為它的枝條柔軟而垂下,像是在揮手告彆。”

“楊柳千條儘向西,暗示了征人去了西方邊疆,也表達了妻子對他的眷戀和期盼。”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寄托情感為輔的詩歌。”

“詩人通過描繪春天的景物,表達了女子對丈夫遠征的思念和牽掛。”

“詩中沒有直接說出離彆之苦,而是借用殘鶯、草萋萋、東風、楊柳等意象,巧妙地抒發了妻子的代春怨。”

“詩歌語言簡潔而富有韻味,情景交融而富有意境。”

“《春雪》描寫了春天下雪的景象,寄托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飛雪帶春風,裴回亂繞空。”

“運用了擬人手法,把飛雪比作一位美麗的女子,帶著春風在空中飄舞。”

“裴回是一種曲折回旋的舞姿,亂繞是一種無序紛亂的狀態。”

“這些詞語形象地表現了雪花的輕盈靈動,也暗示了詩人的心情不安。”

“君看似花處,偏在洛陽東。”

“把飛雪與花朵相比,強調了雪的晶瑩美麗。”

“但是,詩人又立刻轉折,指出這樣的景色偏偏出現在洛陽東,也就是詩人的故鄉。”

“這裡的洛陽東可能是指洛陽城東的東都宮殿,也可能是指洛陽以東的河南地區。”

“無論如何,這都是詩人離鄉在外時想念的地方。”

“這樣一來,詩人就把自己的思鄉之情巧妙地融入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

“《春雪》是一首描寫春天下雪的優美詩篇,通過對飛雪和花朵的比較,展現了雪的美麗和春天的氣息。”

“同時,詩人也借用飛雪之際,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的深深思念。”

“這首詩既有清新雅致的意境,又有深切感人的情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代春怨》這首詩描寫了一位婦人在春天的早晨,因思念遠方的丈夫而感到悲涼的情景。”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隻見草萋萋。”

“將婦人的內心和外界的景物相對照,表現了她的孤寂和無奈。”

“朝日是指早晨的太陽,殘鶯是指夜鶯,伴妾啼是指婦人隨著夜鶯的啼聲而哭泣。”

“開簾是指拉開窗簾,隻見是指眼前所見,草萋萋是指青草茂盛。”

“這裡用了一個反襯手法,將婦人的悲哀和春天的生機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她的淒涼。”

歐陽修:劉方平是個匈奴族人,在星光熠熠的唐代,存在感極低。

劉方平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

於是寄情山水、書畫,詩亦有名,擅長絕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