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天寶詩人劉方平(2 / 2)

詩風清新自然,手法甚是高妙。

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性較弱,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乾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劉方平的這首《夜月》描寫的是月夜之下的春天美景。

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

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歎其圓缺,而隻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

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朦朧而和諧的旋律。

詩的一二兩句從仰觀的角度寫月夜的靜穆幽麗。

夜半更深,月亮斜懸天空,映照著家家戶戶。

一半庭院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中,另一半則被夜的暗影籠罩著。

通過明暗的對比,更加襯托出月夜的靜謐和庭院的空寂。

接著,詩人由近及遠,把視線由人家引向無垠的天宇。

讓讀者感到那一望無際的蒼天也被夜的靜寂籠罩著,隻有一輪斜月和橫斜的北鬥星南鬥星在無言地暗示時間的流逝。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原來前兩句是為這兩句詩作鋪墊的。

若非如此靜寂,蟲聲又哪能新透綠窗紗呢!

夜半更深,萬籟俱寂,本是寒氣襲人的時候。

奇怪的是,蟲兒叫了,而且叫得很響。

詩人寫蟲兒偏知,這就彆出心裁。

深藏在泥土之中的蟲兒,往往是最早感受大地春回的信息的。

說蟲兒偏知,其實是詩人偏知。

詩人於更深靜寂之中,敏銳地覺察到,大地在回春,萬物在複蘇,生命在萌動。

他借蟲兒的動態來表現自己的感知,含蓄得很,也委婉得很。

春氣暖了,蟲兒也鳴唱起來了。

這蟲聲,把春氣暖的感受編製成一首優美的回春曲,把春回的信息透進綠窗紗。

一個新字,說的是乍鳴初唱,用得熨貼極了。

偏知在今夜,蟲兒還是初次鳴唱呢!

縱觀全詩,要說它的妙處,月夜之景其有畫麵感,稱其表現月色手法獨特雲雲。

詩人其實意不在景,而在於節氣物候的變化,或者說冬的結束、春的到來。

一年四季的更迭,人人知道。

但是,更迭在哪一瞬間發生,卻幾乎無人知道。

詩人在這個萬籟俱寂的深夜,月色半明的家裡。

分明、真切地感受到了第一縷春的氣息,聽到了第一聲春的蟲鳴。

不妨說,這是一首角度新穎的報春之歌。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儘向西。”

“將庭前的東風和楊柳相聯係,表現了婦人的思念之情。”

“庭前是指房子前麵的院子,時有是指不時地,東風是指春風,入是指吹進來。”

“楊柳是指柳樹,千條是指很多,儘向西是指全部朝向西方。”

“這裡用了一個擬人手法,將楊柳比作婦人的心緒,隨著東風而向西方飄去,寄托了她對遠方丈夫的思念。”

“這首詩以一位婦人為主角,通過描寫她在春天早晨的哭泣和窗外的景物,表達了她對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無儘悲哀。”

“詩中運用了對偶法、反襯法和擬人法等修辭手法,使得詩歌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意境優美。”

“這首詩也反映了唐代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和命運,她們往往因為丈夫出征或遠遊而飽受孤獨和苦難。”

“《采蓮曲》這首詩描寫了一幅江南的采蓮風景,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落日清江裡,荊歌豔楚腰,寫采蓮的時間和地點。”

“落日是指傍晚時分,清江是指江水清澈,荊歌是指荊州的歌聲,豔楚腰是指楚地女子的纖細腰身。”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嗎,寫采蓮女子的年齡和習慣。”

“從小慣是指她們從小就習慣了采蓮的生活,十五即乘潮是指她們十五歲就能熟練地駕船順著潮水去采蓮。”

“這首詩以采蓮為主題,通過對比和擬人等手法。”

“生動地展現了江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富有詩情畫意和民族特色。”

“劉方平的詩歌多詠物寫景,尤其擅長絕句,形式簡潔,語言清新,富有江南風光和民俗風情的特色。”

“他的詩歌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

“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

“劉方平的詩歌與他的畫風相互影響,都體現了他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對生活的隱逸。”

“他是一位被嚴重低估的唐代詩人,他的詩畫風格清新自然,富有詩情畫意和民族特色。”

“他雖然不願從政從軍,但卻以文化藝術為誌業,為唐代文壇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辛棄疾:這首《春怨》寫一個貴家少女,幽閉於深門大院之中,無限怨恨之情。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這首詩,從藝術上來說的確婉麗至美,從情感表達來說更是將滿篇傷情寂寥浸入人心。

第一句紗窗日落漸黃昏,寫時間之晚。

隨著紗窗日落,黃昏降臨,室內的光線越來越暗淡了。

詩人從日落漸黃昏寫起,使整個環境籠罩在暮色的氣氛之中,給人增添了淒涼的感覺。

第二句金屋無人見淚痕,寫怨人之苦,是全詩的中心句。

句中的金屋,原為漢武帝寵愛陳後主的故事,後指娶妾謂之金屋藏嬌。

此句中的金屋,表明所寫之地是與人世隔絕的深宮,所寫之人自然是幽閉深宮中的少女。

少女麵對幽閉的深宮,在日落紗窗淒涼孤寂的環境之中。

無人得見,無人同情,自然要悲傷、落淚了。

淚痕二字,點明其垂淚之久,悲傷之深。

少女為什麼滿臉淚痕,詩人未有交代。

但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少女悲傷、怨情的緣由。

是懷念遠方的情侶,還是失寵之怨情?

這裡,詩人僅用淚痕二字,便把少女悲切之程度刻畫得入木三分。

以上兩句從時間之晚,深宮之靜寂,交代了日落後環境幽暗、淒涼之特點。

如果詩人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詩的意境、手法便不見得有何高明。

詩的高妙之處,就在於作者在以下二句中,為我們所展示的另一番天地。

第三四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現在已經是晚春了,院中的花都快凋謝了,鳥也不來了,隻有雪白的梨花撒滿一地。

庭院的門緊緊關閉著,空蕩蕩的一個庭院非常寂寞。

這一景物自然會使女主人公傷懷春天,進而由傷春而傷懷青春的逝去。

她獨自一人守著空房,虛度時光,不就像晚春中的梨花嗎?

雖然潔白美麗如玉,但最後總要枯萎,化成泥土,這種暗示很耐人尋味。

再說這一景物會使女主人公倍感孤獨,因為昏暗的房中本來已經孤獨一人,無人為伴了。

現在連院中的花鳥也不再陪伴她了,怪不得她要淚流滿麵呢!

這首詩,寫了日落,又寫黃昏,使暮色加倍昏暗。

寫了春晚,又寫落花滿地,使春色掃地無餘。

寫了金屋無人,又寫庭院空寂,更寫重門深掩。

把詩中人無依無伴、與世隔絕的悲慘處境寫到無以複加的地步。

此外,詩中的日落、黃昏、春欲晚、梨花滿地。

又象征詩中人的命運,作為詩中人的影子來寫的。

這使詩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