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性,然後知生無所得,死無所喪。
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
大部分你我都是過客,來時一場雨,去時一陣風,到最後留不住痕跡。
但總有一種人,在一生所受的風雨裡越走越勇。
最終超越了眾生,成為了聖賢。
“神宗熙寧九年,秋風吹過渭水,橫渠上的張載窮畢生所學,寫成了一本書。”
“已經名動關西的他,告訴所有的門人。”
“這是他曆年致思所得,所言大略和前聖所合。”
“而有所發端處,則更要待後來人,然後能觸類廣之。”
“這一年三月裡,同樣是大宋進士的兄弟張戩,在橫渠上變成了東風。”
“張載哭之不欲生,他手書哀辭十二篇,篇篇納於塋壙中。”
“秋風吹來時,他做了一場奇怪的夢,似乎預示了什麼。”
“於是,他開始夜以繼日地作書,取名叫《正蒙》。”
“寫書到刻苦處,有時從入夜默坐到徹曉。”
“也許,他是在爭分奪秒。”
“也許,他是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事實上,張載要為天下和萬世寫一本書。”
“因為,儘管宋朝的幾任皇帝都想勵精圖治。”
“但張載看到的世界,卻依然充滿著遺憾。”
“就在神宗熙寧的某一年,關中迎來過一個可怕的歉年,窮苦的人們中間,出現了人相食。”
“那一年,張載製止了他的家人舂米。”
“於是,一家人都吃粗米。”
“張載認為,在餓殍滿野的年歲,能吃飽飯都是有愧,又怎麼能擇米而食?”
“這一餐的話題太沉重,張載對案不食,一度達到了四次。”
“儘管,他自己一直以來以來,也在幫著身邊的門人。”
“當這些人身處困境時,哪怕他隻有粗米疏食,也必定和他們共享。”
“但哪怕打死他自己,他也隻不過隻有百畝薄田。”
“所以,要讓天下的人都吃上飯,莫過於讓天下的人都有田。”
“或者,像孟子說的那樣,讓人們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後,天下無饑餒,世界就會好很多。”
“而要做到這些,就要教化天下,讓人人都向善。”
“而要教化天下,讓更多人成為聖賢,就要讓人們大其心。”
“然後體天下之物,最終在窮神知化後活出通達。”
“因此,隻有寫成的書,能把聖人的思想傳遞到更遠的時空,才能幫助到後來的更多人。”
“張載以為,五十以後的人,能更看透世間的道理。”
“自從熙寧三年時,他和執念很深的王安石最終在汴梁分道揚鑣,就西歸橫渠,開始在終南山下屏居。”
“數年以來,他敝衣疏食危坐一室,俯而讀,仰而思。”
“有所得則隨筆而記,有時夜半而起,取蠟燭以書,誌道精研,未嘗有須臾怠懈。”
張居正:張載一生著書講學,傳道授業,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橫渠先生。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張載的精神遺產中,這四句名言被廣為傳誦,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
因此,這四句話又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稱為橫渠四句。
張載生活在北宋這個特殊的曆史時代——儒學複興時期。
他一生著述頗豐,因講學關中,張載其學派被稱為關學。
認真研讀《中庸》後,張載又認真研習佛教思想,最後回歸儒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係。
橫渠四句言簡意宏,開顯出北宋理學的浩然氣象,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分彆強調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內在心靈的關係。
這四句話充分體現了儒家的仁者氣象和天地情懷,如果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個人理想,那麼橫渠四句就是儒家的用世抱負。
張載的思想不僅對於宋明理學具有奠基性、開創性地位,從整個儒家思想史的角度審視。
張載的思想具有恢弘的思想氣度、青出於藍的創新精神和力挽狂瀾的使命意義。
茫茫宇宙之中,個體的人雖藐小,但每個人都可以秉承橫渠四句。
張載的一生,兩被召晉,三曆外仕,著書立說,開宗立派。
終身清貧,歿後貧無以殮,學生聞訊趕來才得以買棺成殮。
橫渠先生進則為循吏,退則為鄉賢,以實際行動在當時曆史條件下開拓了儒者擔當新局麵。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是張載的思想精髓所在,這四句名言,在新時代被廣為傳誦。
“也許,這是一個文人鼎盛的時代,但何嘗又不是一個悲劇主義的時代!”
“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三蘇、二程、曾鞏,以及張載自己。”
“每個人都在窮畢生之學,嘗試著催生一個更合理的世界。”
“或執著於儒學,或深耕於史學,或力行於文辭。”
“但世界的運行,卻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和他們心目中的目標愈行愈遠,所有人的理想都遙不可及。”
“熙寧二年時,代表關學的張載,和自創新學的王安石,在朝廷相逢。”
“最終經過了碰撞卻不歡而散,與其說是個性的不合,倒不如說是學說的差異。”
“那一年,一代賢臣呂公著舉薦,50歲的張載卸任渭州軍事判官入汴梁,接受銳意進取想搞事情的神宗皇帝召對。”
“他暢談天下治理之道,告訴皇帝為政不法三代,終是苟且。”
“神宗大悅,於是他成為了崇文院校書,看上去要大有所為。”
“於是,擺明了不是和新法在一條船上的張載,被支到了浙西,去負責刑獄。”
“儘管同時在朝的程顥站出來告訴王安石,張載本是因為道德被推薦到朝裡,不應該不應當被支配去治獄。”
“於是這一年,大半生都在潛心於仁學的張載,最終奉命到了浙西,負責殺人。”
“而在第二年,素來正派的張載兄弟張戩也終於因為耿直,惹了王安石,被逐出了朝。”
“於是,看透了不可理喻的朝廷後,張載就辭官回到了橫渠。”
“事實上,張載和王安石,還有司馬光和曾鞏,都是同齡的人。”
“但在時代的大潮裡,他們各自走出了不同的軌跡。”
“還是在仁宗之時,西夏開始崛起,成為國家的勁敵,生長在秦地的張載也感受到了西疆不寧給人們帶來而壓力。”
“慨然以功名自許的他,雖然無所不學,但尤其熱衷於言兵。”
“直至於要結客取洮西之地,看上去,很像是生長他的土地上,多年以前出過的班超。”
“而康定元年,一代名臣範仲淹臨危受命,成為了天章閣侍製,永興軍路知軍,開始經略陝西。”
“時年21歲的張載,以布衣上書軍帳。”
“範仲淹一見他器宇非俗,便知日後不等閒。”
“然後,也就從那一年開始,張載致力於學儒。”
“隨後又遍覽釋老群書,一直到嘉祐元年,他進了汴梁。”
“時光會送走每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而中年到來時,也許才會看到每一個人自己的本原。”
“範仲淹已經變成昨日的故事時,進京趕考的張戩已經是滄桑的中年。”
李清照:在張載十五六歲時,父親因病在涪州任上去世。
張載扶柩經蜀道、從斜峪關翻越秦嶺,準備回家鄉安葬。
到太白山下的橫渠後,盤纏用儘,加上前途發生兵變,隻好在秦嶺北辳這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安居。
從此,橫渠的人傑地靈,成就了張載的不凡。
在學四書五經的同時,他還學習兵法,想投身軍旅,收複被西夏所占的失地。
參加科舉結束之後,張載在宰相文彥博的支持之下,在開封相國寺坐虎皮椅開壇講解《易經》,名聲大噪。
受禦史中丞呂公著推薦,張載任崇文院校書。
後來,因為與王安石政治道路不同,張載辭官回到橫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