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唐代詩人李益(2 / 2)

大約在唐憲宗元和元年,李益入朝任都官郎中。

元和三年,李益和楊於陵、韋貫之等人一同擔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的考官,應試及第的牛僧孺、李宗閔等指切時弊,觸犯了權貴。

宰相李吉甫借此排擠異已,楊於陵、韋貫之等人均遭貶謫,牛僧孺等人也被排斥。

李益儘管也主持正義,但由於他的態度沒有楊、韋等人堅決,所以,並未遭受貶謫。

此時唐穆宗剛剛主政,卻想效仿唐玄宗前往華清宮度假,李益、李絳等人均極力勸諫,穆宗不聽,執意由複道前往華清宮。

事後,考功員外郎李渤提出李益諫幸華清宮,應特予遷升,穆宗並未聽從。

唐文宗大和元年,李益擔任禮部尚書,兩年後辭官。

大和三年,李益在東都洛陽宜教裡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可是李益長長久久活到了84歲,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這首《寫情》,才是李益與霍小玉之間真實的情感記錄。”

“李益被無端爽約,從軍邊塞多年的男兒熱血被激發。”

“失去愛人讓李益痛苦悲傷到絕望,但是既然你不重視這份感情,那我也不必挽留!”

“你是你,我是我,一刀兩斷,你我再無乾係。”

“李益或許有負霍小玉的地方,但絕不是蔣防在《霍小玉傳》中寫的那麼不堪。”

“李益有過長達20年的戍邊生涯,是唐代出塞最久的詩人,也是唐朝詩人中難得的長壽之人,寫過很多邊塞詩歌。”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儘望鄉。”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大多抒發將士們久戍邊關、思念家鄉的怨望之情,情調帶點感傷。”

“但是分享一首李益難得的慷慨激昂之作,筆道有力,霸氣側漏。”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隻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這首詩短短四句,每一句都含一個典故,引經據典,氣勢磅礴。”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伏波,是古代對將軍的一種稱號,不同將軍的能力高低不同,所得稱號也不同。”

“馬援在一次南征中凱旋而歸,此時他已經58歲,他的好朋友登門對他表示慰問和祝賀。”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定遠,指的班超,班超被封為定遠候,在西域定居31年之久,在老年時曾上書皇上,祈求回鄉。”

“浩瀚海洋的深處,這裡指位於大沙漠深處的敵人老窩。”

“隻輪本意指任何一隻車輪,這裡指任何一個人。”

“薛仁貴西征突厥時,雙方對壘之時,敵方派來幾十名精英陣前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死其中三人。”

“其餘人員一見心驚膽戰,不敢再戰,繼而請降。”

“於是軍中流傳開來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願像東漢的將領馬援一樣,寧願戰死於邊關,馬革裹屍而葬,也沒必要像班超那樣一定要活著返回玉門關。”

“應當誓守邊關,全力殲滅敵人,不放過任何一個膽敢來犯的敵人,並叫他們再也不敢來犯!”

“整首詩一連用三個名將的故事,謳歌了戍邊將士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雄渾有力,霸氣威武,其中的愛國情懷讓人心潮起伏,不愧為千古佳作。”

李清照:唐代傳奇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霍小玉傳》,講述的是霍小玉與李益的愛情悲劇。

霍小玉母女原本是霍王府的婢女,霍王病逝後,她們母女二人被趕出霍王府。

為了生活,霍小玉淪落風塵。

霍小玉16歲那年,遇到了進京趕考的才子李益,二人一見如故,墜入愛河。

霍小玉知道自己身份低賤,就和李益約定,他們要好好相處八年,度過彼此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時光。

八年之後,李益才剛而立之年,不影響他再覓良人。

誓言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兩年之後,李益中舉被派往華縣擔任主簿。

他為了功名利祿,馬上迎娶了豪門大戶的女兒為妻。

此後,霍小玉鬱鬱寡歡,相思成疾,最終香消玉殞。

這個故事被當時的文人蔣防寫成了小說,一直流傳到今天。

看看李益的所作所為,他就是一個渣男,但這個渣男後來活到了80餘歲,成為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

李益是甘肅人,少年時由於吐蕃入侵,他們一家搬到了鄭州。

他科舉高中後,很長一段時間在兵營中從事文職工作。

在這段時間裡他寫了很多邊塞詩,比如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就是他寫的詩句。

李益這個人還是很有才華的,雖然人品不怎麼樣,但能力很強。

經過近20年在軍營中的磨練,中年以後返回長安為官。

雖然有很多鄙視李益的人品,但對他的詩還能公允評價。

總體而言,就邊塞詩這個題材而言,在中唐時期李益寫得最好。

他有從軍經曆,了解戰爭的殘酷也知道將士的英勇無畏。

當時,大唐與吐蕃之間戰爭不斷,互有傷亡。

李益看到大唐的普通士兵的英雄氣概十分感慨,在他的詩中大唐兵卒如有神助,所向披靡。

李益在邊塞詩中不僅抒發壯誌豪情,也敢於揭露朝廷的無能與戍邊大將的腐敗。

這一點是同時代詩人很少涉及的主題,說明李益這個人也不是沒有一點可取之處。

在中唐時期,李益的詩作十分受歡迎,以至於很多人都忘記了他年輕時犯的錯。

李益寫詩很重視通俗,他喜歡把口語融入詩中。

同時李益這個人略懂音律,他希望自己的詩能夠唱出來,於是他在創作中特彆注意音韻上的美感。

如果李益在年輕時沒有辜負霍小玉的感情,那他又會怎樣呢?

坦率講,李益的行為不算十惡不赦,但是在現代人的眼中,他始終是一個薄情郎、負心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