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唐代詩人李益(1 / 2)

李益是大唐詩壇裡為數不多的長壽詩人,壽長八十多歲。

唐代宗大曆四年考取進士及了第,宋以後有書把他歸為大曆十才子。

李益的詩成就高,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邊塞詩也很出名,有一首詩《江南曲》寫的是深入人心。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

“猧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這個世上最擾亂人心,最無可奈何的事情當數感情。””

“不管是攜手一生,還是天各一方,都總是令人難忘。”

“你見或者不見,都是你藏在心底的一道傷疤。”

“而這個世上最不可預測的事情,隻有兩件,一是茫茫無際的大海,一是變化多端的人心。”

“你看不透深邃的大海,你也看不清人心的儘頭。””

“就像這首《春曉》的作者元稹,與初戀管兒突如其來的一場相遇,驚豔了青春的歲月,最終以相忘於江湖告終。”

“但元稹卻在20年後仍然念念不忘管兒,寫下多首詩懷念。”

“更是將這一段往事作為原型編寫成小說《鶯鶯傳》,哪怕世人都來批評和指責他。””

“罵他年少輕狂、追名逐利、薄情寡義負心漢也要記錄下他們曾經相愛的一點一滴。”

“說到《鶯鶯傳》,又讓人想到中唐的另一部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作者是詩人蔣防。””

“蔣防在這部小說中描寫了霍小玉和李益的愛情糾葛,給世人演繹另一段癡情佳人薄幸郎的故事。”

“李益與霍小玉相戀,霍小玉原為霍王與一個婢女所生的女兒。”

“霍王去世後,霍小玉淪為歌妓,後來遇到李益,與李益相戀。”

“霍小玉知道自己的身份,日後很難成為李益的良配。”

“於是定下八年相戀之約,隻期許八年相戀時光,隨後便自願削發為尼。”

“但李益卻在登科後,在母親的安排下很快另娶他人,把與霍小玉約定拋到腦後。”

“導致霍小玉在日複一日的思念和等待中,20歲的年紀就香消玉殞。”

“《霍小玉傳》不過是蔣防用來詆毀李益、討好上司以求升職的工具。”

“中唐以後,牛李黨爭相爭的局麵非常嚴重,把天下攪得風雲四起,很多官員受其牽聯甚至喪命黃泉。”

“比如李商隱就夾在兩黨相爭的局麵中一生鬱悶不已。”

“當時的元稹、李紳同屬於李黨成員的骨乾,而令狐楚、李益則是牛黨成員的骨乾。”

“而蔣防不僅受恩於元稹和李紳,還同時是白居易的好友,為了奉承元稹,打壓敵壘,於是創作了《霍小玉傳》。”

“實際上蔣防的這一舉動,事後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大好處。”

“元稹、李紳被罷相後,蔣防被調離出京,年僅44歲就去世了。”

蘇軾:李益出生於天寶五年,隴西狄道人,他的家鄉隴西之地是戰略要地。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

代宗廣德二年,李益的家鄉被吐蕃占領,舉家遷往中原,居於洛陽,李益始終忘不了失去家鄉的沉痛事實。

李益在中原地區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以讀書仕進為唯一目標。

代宗永泰元年,唐王朝宣布開設兩都貢舉,李益在洛陽參加河南府試的考試,而後參加省試,落榜。

代宗大曆四年,李益考中進士第,大曆五年去長安參加製舉,後又考中拔萃科。

大曆六年,考中製科的諷諫主文科,授職河南府參軍。

三年任期到後,擔任華州鄭縣主簿,主要做協助主官掌管文書的工作。

任期結束,提拔他做渭南縣尉,但李益並未赴任。

德宗建中元年,唐帝國已經顯露出藩鎮割據的端倪。

李益毅然進入朔方節度使崔寧的軍隊,以平生報國憤的滿腔熱情開始了他人生中近二十年的軍旅生涯。

德宗建中二年,崔寧受宰相楊炎的排擠罷職歸朝,李益也不得不東歸。

建中四年,李益考中書判拔萃科,授職侍禦史。

興元元年,朝廷任命原山南東道行軍司馬樊澤興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李益應樊澤的邀請,去襄陽擔任掌書記,這是他第二次從軍。

唐興元元年,幽州盧龍軍度使朱滔任命李益為盧龍軍觀察支使,他未赴任。

大約興元元年底或貞元元年,李益第三次從戎,跟隨廊坊節度使唐朝臣的軍隊。

貞元二年七月,唐朝臣調為單於大都護、擔任振武綏銀節度使,由論惟明繼任鄜坊節度使。

李益沒有跟隨唐朝臣同往振武,他作有《送柳判官赴振武》《送客歸振武》等詩。

為他人送行,自己留在了論惟明的幕府,繼續任掌書記一職。

在論惟明的幕府,李益結識了柳宗元的叔父柳縝。

貞元三年十一月,論惟明死在任職期間,李益結束了這次從軍,返回洛陽家居。

元四年,應邠寧節度使張獻甫的聘邀,在他的幕府做掌書記。

在邠寧期間,李益與著名詩人孟郊、李觀、柳宗元等人都有過交遊。

他創作於這一時期的詩歌主要有《上黃堆烽》《邠寧春日》《赴邠寧留彆》等。

在這一年,任職左補闕的盧景亮請李益輯錄他所作的從軍詩以求觀賞。

於是李益從自己以前的詩作當中輯錄了五十首贈給了盧景亮,並寫了一篇序言一《從軍詩序》。

李益離開邠寧,結束他的第五次從軍。

貞元十一年,李益和第一任盧氏夫人結婚。

婚後不久,李益第二次南下,於貞元十二年春客居揚州。

在這期間,結識了青年詩人劉禹錫,他們詩酒唱和,相交甚歡。

兩次漫遊生活擴大了李益詩歌的題材內容,創作出大量詩歌,其中比較著名的如《揚州送客》《汴河曲》等詩篇。

約在貞元十七年,李益從洛陽出發,向北行走。

他先到了河東,之後又去了河北,這一路走來,他創作了《石樓山見月》《北至太原》等詩歌。

後來他到了幽州,節度使劉濟留他在幕府,並征辟他為從事,後又進為營田副使,這是李益生平第六次從軍,也是最後一次。

劉濟十分看重李益的才華,這使他倍加感激,加上多年來的漂泊流浪,他感憤地寫下了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樓的詩句。

約在貞元十五年,李益離開了劉濟幕府,結束了從建中元年以來近二十年的戎馬軍旅生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