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老當益壯廉頗(1 / 2)

廉頗一生征戰數十年,敗齊破燕,武功赫赫,威震中原。

在長平之戰前期,廉頗堅強防守,硬剛二十萬秦軍。

後趙孝成王中秦國反間計,廉頗被趙括取代,致使四十萬趙國士兵被秦軍坑殺。

作為一名傑出軍事將領,他與藺相如演繹的將相和事跡,成為後世用以傳頌團結和睦的重要題材。

然而這樣一位忠君梗直的愛國將領卻在生涯後期卷入權力鬥爭,被迫離開趙國,最終輾轉各國,客死異鄉。

“趙惠文王十五年,齊國滅宋,取得淮北地區原宋、楚土地。”

“形成對三晉和楚的直接威脅,秦也感到不安。”

“燕昭王任命樂毅為統帥,率領燕、秦、韓、趙、魏等五國聯軍。”

“以燕軍為主力,進攻齊國,史稱五國伐齊。”

“趙惠文王十六年,為借機擴大戰果,廉頗率領趙軍征討齊國。”

“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封為上卿,他以勇氣聞名於諸侯各國。”

“趙惠文王二十年,廉頗率軍向東攻打齊國,並且摧毀其中一軍。”

“在與齊國接續作戰過程中,廉頗的勇將威名逐步建立。”

“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

“由於秦國強大,趙惠文王心生畏懼,不敢前往。”

“廉頗與藺相如均認為,如果不去赴會,則表明趙國孱弱。”

“於是,趙惠文王帶著藺相如前往澠池。”

“廉頗則率領趙軍送到邊境,與趙惠文王分彆時表明。”

“如果沒有按照規定的時間返回,則立太子為新王,斷絕秦國的奢望。”

“由於廉頗陳兵邊境,和藺相如形成一武一文的態勢,從而保障澠池之會的順利開展。”

“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廉頗攻占魏國的畿城。”

“趙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頗攻克魏國的防陵、安陽。”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秦、趙爆發閼與之戰,趙惠文王召廉頗詢問是否可以援救閼與。”

“廉頗和樂乘皆稱難以援救,趙惠文王遂派遣趙奢領兵救援,大破秦軍。”

“秦國在閼與之戰失利後,返回進攻魏國幾地,廉頗救援,亦是大敗秦軍。”

“趙孝成王四年秦國以左庶長王齕為將,進攻上黨,韓國上黨的守將馮亭向趙國投降。”

“趙孝成王六年,由於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

“於是趙國派廉頗率軍馳援,秦趙兩軍對戰於長平。”

“廉頗固守營壘,采取防禦態勢與秦軍對峙,秦軍屢次挑戰。”

“趙兵堅守不出,趙孝成王多次指責廉頗不與秦軍交戰。”

辛棄疾:廉頗,嬴姓,廉氏,名頗,出生於趙國貴族家庭。

廉頗年輕時恰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

趙國軍隊在這位一代雄主的帶領下,成為唯一能和秦國一較高下的硬核部隊。

廉頗身為王室成員,受到尚武文化熏陶,對領兵治軍幾乎無師自通,很快就能獨當一麵。

趙惠文王親政,廉頗繼續受到重用。

燕國大將樂毅率燕、趙、楚、韓、魏等五國聯軍伐齊,趙國派出廉頗領軍配合樂毅。

此戰雖然是廉頗第一次獨立對外大規模作戰,但卻展現出卓越的軍事天賦和軍事才能。

他帶領趙軍長驅深入齊國境內,攻取陽晉。

廉頗憑此戰功被拜為上卿,躋身趙國軍事決策層。

就在廉頗春風得意時,突然殺出了一個藺相如。

藺相如原本是宦者令繆賢的舍人,機緣巧合被推舉到趙國權力核心。

起初,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派人寫信。

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交換寶玉,趙惠文王不忍割舍,但又需要向秦國解釋。

在這種情況下,藺相如被繆賢推薦為使者出使秦國。

而藺相如也不負所望,出色完成任務,上演了一出完璧歸趙的好戲。

秦昭襄王又要與趙惠文王在澠池議和會盟,但昭襄王是個有犯罪前科的人物。

早在二十年前,秦昭襄王與楚懷王麵談,就曾把後者扣留不放,當做人質,獅子大開口進行勒索,要求割地贖人。

而楚懷王本人卻始終未能回國,最後落得個客死異鄉的結局。

所以趙惠文王害怕重蹈覆轍,不敢會盟,最後經過大臣勸諫。

趙惠文王勉強同意,並由藺相如陪同前往,廉頗領兵送至秦趙邊境。

澠池會上,藺相如不卑不亢的與昭襄王周旋,強硬回擊昭襄王施展的種種手段。

不僅使趙惠文王全身而退,還極大震懾秦國這些王公大臣。

澠池外交風波結束後,藺相如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對於藺相如坐火箭式的上升,廉頗顯然是不服的,經常在旁人麵前口出不遜。

從背景上,藺相如隻是平民,而廉頗出身貴族。

從資曆方麵,廉頗戰功卓著,手握重兵。

而藺相如不過逞一時口舌之快,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就忝居相位。

而藺相如對廉頗的非議卻表現出豁達的一麵,他不僅不怨恨,還很包容。

最後廉頗愧疚之下,主動負荊請罪,上演一出將相和的好戲,兩人從此成為刎頸之交。

廉頗和藺相如的根本矛盾是趙國外交戰略之爭,廉頗是貴族出身,嬴姓,秦趙本就是同門同種,趙國王族內部也分為聯秦派和抗秦派。

毫無疑問,廉頗是堅定的聯秦派,他主張連橫以實現東擴。

從早年率軍伐齊到後來攻打燕國,足以驗證廉頗的鬥爭立場。

相比之下,藺相如卻是堅定的合縱抗秦派。

他早年曾在繆賢門下做舍人,而繆賢恰恰與燕王交好,藺相如又是他舉薦的。

再加上藺相如後期在秦王麵前寧死都要拚命的架勢,足可以看出藺相如代表國內很多抗秦勢力的心聲,政治外交路線的不同讓廉頗和藺相如勢同水火。

最終讓兩人冰釋前嫌的還是幕後操盤手趙惠文王,並非出於所謂的臉麵和愧疚。

趙惠文王是趙武靈王的兒子,他在位期間政治清明,武力強大,湧現出廉頗、趙奢、平原君等很多傑出人才。

在當時,趙國是唯一能在軍事上和秦國媲美的諸侯國,所以趙惠文王並非庸才。

澠池之會後,秦國向南發展,攻下魏國、楚國等很多領土。

而趙惠文王則指揮廉頗、趙奢等向東,攻克齊國濟西地區,此後廉頗又攻下魏國北部重鎮安陽。

幾年下來趙國將周邊能打的都打了,再打下去就是滅國之戰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