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老當益壯廉頗(2 / 2)

在強溱的虎視眈眈之下,趙惠文王顯然不願拿所有兵力與齊國拚命,而秦趙互為東西戰略擴張的地緣阻礙。

他很清楚秦趙之間必有一戰,所以他在割還一部分領土後與齊國修好。

他提拔藺相如的目的,並非表麵上他在外交上的出彩表現,而是出於抗秦的需要。

“就在秦趙兩軍相持之際,秦國丞相應侯範雎派人攜帶千金前往趙國實施反間計,散布秦國畏懼趙括,不怕廉頗的言論。”

“趙孝成王聽信謠言,於是就派趙括取代廉頗率兵攻擊秦軍。”

“趙括善於紙上談兵,而不善守,改變廉頗堅壁固守的作戰計劃,下令出擊。”

“白起采取誘敵出擊、包圍殲滅的方針,前後斬首擒殺趙兵四十五萬人,列國震動。”

“趙孝成王十五年,燕王派丞相栗腹同趙國交好,送五百斤黃金為趙孝成王祝酒。”

“栗腹回國後認為,趙國的壯丁都死在長平,他們的遺孤還沒長大,可以進攻。”

“燕王為此召見昌國君樂閒,樂閒則認為,趙國是四麵受敵的國家,趙國百姓都受過軍事訓練,不能進攻趙國。”

“燕王和群臣都認為可以攻趙,最終出動兩支軍隊,兩千輛戰車。”

“一路由栗腹率軍進攻鄗城,另一路則由卿秦率軍進攻代地。”

“趙孝成王派廉頗與樂乘領兵反擊,其中廉頗出兵二十萬在鄗城大敗燕軍。”

“並殺死栗腹,樂乘出兵五萬攻代也取得了勝利,俘虜了卿秦。”

“趙孝成王十六年,廉頗與此時已封為武襄君的樂乘一齊攻燕,並包圍燕國都城。”

“燕國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孝成王才答應停戰。”

“趙孝成王把尉文封給廉頗,封號是信平君,讓他任代理相國。”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頗攻克魏國繁陽。”

“不久趙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樂乘接替廉頗。”

“廉頗大怒,率軍攻打樂乘,樂乘逃跑,廉頗也逃奔魏國。”

“後因趙國由於屢次被秦兵圍困,趙孝成王想重新用廉頗為將。”

“但所派使者受廉頗仇人郭開賄賂,使其以為廉頗衰老,遂不召其回國。”

“楚王聞聽廉頗在魏國,於是派人將其迎歸楚國為大將。”

“廉頗雖為將軍,由於沒有顯赫戰功,而且經常對門客表達對趙國的思念。”

“最終鬱鬱而終,逝於壽春。”

白居易:趙惠文王通過重用藺相如向國內政局宣布自己的抗秦主張,與此同時秦國也采取相同戰略。

攻打楚國後又舍棄部分利益,重新與楚國結盟,以全力對付趙國。

就在趙惠文王摩拳擦掌,準備與秦國爭奪最後贏家時才發現,自己身邊竟有一個巨大隱患——將相不和。

為此趙惠文王介入二人之間的矛盾,努力調和。

藺相如也很知趣的服軟,給足了武人出身的廉頗的麵子。

廉頗雖然是行伍出身,但並非不識抬舉。

他發現趙惠文王在為藺相如撐腰,藺相如又很服軟,這才上演了一出負荊請罪的戲碼。

這既是做給朝堂看,以顯示自己的胸襟,更是做給趙惠文王看。

表明自己忠於國君的態度,最終的目的就是穩固自己的地位權勢。

在澠池之會的近十年後,秦趙兩國終於再次兵戎相見。

秦昭襄王以趙惠文王違背盟約為由,派兵進攻趙國重鎮閼與,趙奢領兵救援大破秦軍。

不甘兵敗的秦軍轉而發兵魏國攻幾,這次由廉頗領軍救幾,結果再破秦軍。

一連兩次擊敗強秦,這是商鞅變法以來少有的情況,各國諸侯為之側目。

趙國上下信心大增,他們與秦國準備正式攤牌。

戰國即將進入最璀璨、最慘烈的趙秦終極大對決!

趙惠文王病逝,其子趙丹繼位,是為趙孝成王。

四年後,秦國與趙國為爭奪韓國上黨郡爆發戰爭。

秦國先聲奪人,利用先發優勢占領上黨,揮師東進,逼迫趙國。

此時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隻有廉頗獨撐大局。

廉頗統率二十萬大軍進駐長平阻擊秦軍,廉頗經過勘察,在此布置三道防線。

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裡石長城。

三道防線星羅棋布的橫貫於長平整個地區,秦軍在大將王齕的帶領下,向第一道防線發起衝擊,斬殺趙國前鋒。

而趙軍倉促應戰,準備不足,接連敗退,很快空倉嶺防線陷落。

廉頗重新評估戰場局勢,決定改變策略,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

利用秦軍戰線過長,後勤補給困難等問題,采取避其鋒芒,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的作戰方針。

此後秦軍如何挑戰,趙軍堅守不出。

在廉頗的指揮下,擊退秦軍無數次進攻,雙方在丹河一線形成拉鋸之勢。

時間一晃二年過去,秦軍始終無法突破趙軍第二道防線。

於是秦軍使反間計,散布謠言,誣陷廉頗貪生怕死,讓孝成王相信秦國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

與此同時,趙國二十萬大軍的巨額消耗使得其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

趙孝成王求勝心切,強行換掉廉頗,用趙括為將,帶領二十萬大軍進駐長平。

趙括上位後完全改變廉頗堅守不出的戰略部署,率領全軍出擊,而秦國則秘密啟用白起為將。

最終白起在長平之戰圍殲趙軍,趙括本人被亂箭射死。

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至此秦趙大對決以秦國的勝利宣告結束。

長平一戰,趙國多年來發展的軍事力量幾乎被消滅殆儘。

趙國也幾乎亡國,幸有楚國、魏國合力援救才得以保全。

而秦國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更是讓列國諸侯震驚。

身處北境的燕國蠢蠢欲動,燕王喜聽信丞相栗腹之言,親率戰車兩千乘,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

趙孝成王令廉頗統兵前往抗擊,廉頗利用燕軍輕敵冒進的特點,集中兵力對兩路燕軍予以迎頭痛擊。

先於鄗大敗燕軍,斬殺栗腹,隨後再攻圍困代地的燕軍,再度取勝,創造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跡。

廉頗憑功被賜號信平君,授官假相國,個人威望達到巔峰。

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忌憚廉頗功高震主,提拔燕國降將樂乘,罷免廉頗軍職。

此時的廉頗年逾八十,作為三朝元老,軍功卓著。

尚在外領兵接到這一罷官命令,怒火衝天,調頭攻打樂乘,樂乘出逃,廉頗也離開趙國。

此後廉頗先後輾轉魏國、楚國,但都沒有得到重用,再無所作為。

一無所有的廉頗靠接濟勉強度日,不久在壽春抑鬱而終。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