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白起號稱人屠,這個惡號是因為在長平之戰中坑殺四十萬趙軍而得名的。
從此以後,山東六國的人再聽見白起之名無不懼怕。
這位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軍事統帥,在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為大秦統一天下立下無數戰功。
但就是一樣難得軍事天才武將,最終卻被自己效忠一生的君主秦昭襄王賜死。
這背後的原因,著實令人欷歔。
“秦昭王十三年,時任左庶長的白起,率領秦軍攻占了韓國的新城。”
“次年,韓釐王以公孫喜為將,聯合東周、魏兩國軍隊反擊秦國。”
“白起在楚國彆都鄢城,引長渠之水灌入城中,楚國軍民溺死數十萬,並占領鄧等數城。”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吧首.發?本=小說?。
然而,不聽從國君命令的舉動,無疑為白起招來了禍端。
此時秦昭襄王的怒火並未平息,他派遣親衛隊,帶著一把賜死的利劍,前往杜郵逼迫白起自裁。
這一戰徹底奠定了白起在秦軍第一人的位置。
“秦昭王四十八年,他將秦軍分為三部,王齕一部攻占趙國武安、皮牢。”
“秦昭王四十九年九月,秦昭王決定再次攻趙,由於白起抱病,便以五大夫王陵為將攻邯鄲。”
“趙括以四隻部隊連番衝擊包圍圈,但都被秦軍擊退,趙括隻好率領精銳親自上陣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殺。”
“白起首先令一隻秦軍佯敗,誘使趙軍追擊至提前布好的壘壁之前。”
“於是秦國展開了外交策略,首先熱情接待了來求和的趙國使者,以此表示秦、趙已和解。”
這個時候的白起既得罪了小人的範雎,以及容不下人的秦昭襄王,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司馬梗一部攻占太原,自己則準備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範雎聽後果然向秦昭王建議,秦兵疲憊,可允許韓、趙割地求和,讓士兵得到修養。”
“此時提前埋伏在壘壁兩側的兩萬五千人秦軍穿插至趙軍後方,對趙軍形成包圍之勢,又有五千騎兵突入趙軍之中。”
範雎利用秦昭王對白起的猜忌,進讒言,加劇了君主對白起的不信任,加速了白起的悲劇性結局。
白起也由於戰功在秦國的權力結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也為他後來的命運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秦昭王遂用王齕攻趙,圍攻邯鄲八九個月,仍然不克,秦軍在楚國春申君及魏公子數十萬大軍的攻擊下,傷亡頗重。”
白起的首次亮相,就是親自領兵攻下韓國新城,首戰告捷讓秦昭王初窺到了白起的卓越軍事才能,讓秦昭襄王對他刮目相看。
次年攻破楚都郢都,迫使楚國遷都,山東六國對此更是一聽白起之名無不不寒而栗。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決定趁趙國虛弱之際,一舉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後秦昭王又派範雎去勸說白起,白起稱病不肯應命。”
“對內也整頓國力、勤修軍備,做好再次與秦國開戰的準備。”
在朝中,白起與國相範雎的矛盾日益顯現,二人在朝堂之上愈發對立。
秦昭襄王可以沒有白起,但不可一日無範睢。
邯鄲之戰,徹底讓範雎在秦國朝堂失去地位。
“次年正月,王陵的攻擊連連受挫,此時白起病愈,秦昭王決定啟用白起,卻遭到了白起的拒絕。”
他更沒想過,自己為秦國打了70多場戰役,被罷官後還落得一個自殺的下場。
不但如此,還完全不必擔心範睢,兩者的關係早已經脫離了一般的君臣。
“此後白起又擊敗趙將賈偃,並溺斃趙軍二萬人。”
“長平之戰後,白起平定上黨全境,並企圖乘勢一舉滅亡趙國。”
“同年四月王齕攻長平,期間雖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廉頗堅守不戰,戰局陷入了僵持。”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奉命攻打韓國陘,占領攻陷陘等五城,斬首五萬。”
應該說,不進攻邯鄲除了秦昭襄王丟點麵子之外秦國沒什麼損失,秦軍也不用戰死他鄉曝屍荒野。
“白起認為趙人不願歸秦,且降卒數量眾多,一旦作亂便難以控製,便將四十萬餘降卒儘皆活埋,僅將二百四十名最年輕者釋放。”
李世民:白起自身的影響力對於秦王的威信是和則兩利,不合則會大大損傷秦王的威信。
而事實又證明了白起的判斷,這讓白起在死亡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劉徹:作為秦朝最偉大君主,秦昭襄王為何非要賜死這位功勳卓著的大將。
“不如讓趙、韓兩國割地求和,也能讓白起不能再立戰功,範雎就能保持在秦國的地位。”
範雎在謀殺白起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
“秦昭王同意了範雎的建議,於是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軍罷兵,白起得知此事後,遂與範雎產生了矛盾。”
從底層爬起來得白起能做到跟秦軍共情,秦昭襄王眼裡,都隻是耗材而已,包括白起也一樣。白起敢於硬剛秦王,看待自己的聲譽,遠遠超過王命。
“此舉激怒了秦國,秦昭王四十六年,秦國攻取韓國緱氏、藺。”
對由於白起威望日高,範雎擔心白起取代他的相位,於是在秦昭襄王麵前多有構陷。
“況且秦國攻占的領土雖多,但卻沒有得到多少百姓。”
“趙括上任後,即刻命令趙軍主動出擊。”
“同時又施展離間計,讓趙王以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替換廉頗為將。”
“於是白起先設疑兵與韓軍對戰,然後趁魏軍不備,以精銳突然突襲魏軍將其擊潰,隨後韓軍不戰自潰。”
白起拒不出戰首先就是為了自己名聲,沒有必要為了避輸的戰役賠上自己的名聲。
“取得成效後,秦昭王二十八年,秦昭王與趙國暫時停戰,並派白起大舉攻楚。”
“秦昭王四十七年,又派左庶長王齕攻打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亡至長平。”
“一路攻城拔寨至軹,占領大小城池六十一座,並在次年又與司馬錯攻占了新垣、曲陽。”
“此戰後,秦在郢地置南郡,白起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告訴秦昭王,長平之戰後趙國對秦軍感到恐懼,而如今的趙國同仇敵愾、守備充足,且又有盟友相助,實不易攻取。”
“韓、魏兩國自此元氣大傷,白起趁機渡過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因此在白起與範雎的博弈中,秦昭襄王自然站在了範雎一側。
“趙、韓兩國對此大為恐懼,於是派辨士蘇代攜重金遊說秦相範雎。”
“因韓、魏兩國軍隊各懷異心,都不願先和秦軍作戰。”
另外,當時如日中天的白起,在秦國的位置實在太重要了,已經重要到幾乎無可替代的地步。
秦王已經妥協了,要的就是白起去提振前線的秦軍士氣。
“秦昭王十六年,白起攻占魏國垣地。”
“趙國經過商議後,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趙勝前去接收上黨,並以廉頗為將駐守重兵於長平,以待秦軍。”
“此後幾年,秦國又連續對韓、魏兩國發起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