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人屠白起(2 / 2)

最終,秦昭王以病重無法帶兵的理由,將白起從武安君降為普通百姓。

範睢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秦昭襄王,秦昭王的意誌可以通過範睢完全的施展。

“秦軍從趙地撤兵後,趙王卻采取大臣虞卿的建議,將約定要割讓給秦國的六城獻給了齊國。”

“主帥被殺又無糧草,四十萬餘趙軍不得不向白起繳械投降。”

“此後魏國轉而結交趙國,秦昭王二十七年,白起奉命攻趙國,奪取狼光城,斬首兩萬餘人。”

秦國當時的新生代將領,沒有一個能比得上白起。

“同時,秦國將目光轉向南方的楚國,司馬錯從隴西出發攻占了楚國的黔中。”

而後在伊闕之戰中,白起以十萬秦軍,以少勝多一舉擊潰24萬韓魏聯軍。

然而在秦昭襄王看來,即使整個秦國也不如自己麵子重要。

為了自己忠心守護的秦國不遭受巨大損失陷入滅國的危險之中。

“同時又與楚國修好、結盟魏國、拉攏韓、燕兩國,以六國之力共抗秦國。”

白起拒絕帶兵出征,也是為了那些跟著他南征北戰的士兵不至白白送命。

白起這個時候對於秦國如果不出戰的話,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

“次年,白起又攻陷楚國都城郢,並一路東進至竟陵、南攻至洞庭湖邊。”

對此白起堅決反對,白起從軍事角度出發,認為秦軍已疲憊不堪,已無力再戰。

秦趙長平之戰,使得趙國的生機徹底斷絕。

麵對生死抉擇,白起沒有選擇反抗,他認命般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

“秦昭王大怒,於是削去白起爵位,並將其逐出鹹陽城遷往陰密居住。”

“秦昭王第三次去請白起,讓其帶病指揮,但白起依然拒絕,並稱自己不願為辱軍之將。”

可最終還是失敗了,範雎對此肯定不能接受,關係著身家性命的啊。

“秦昭王得知趙軍糧道被斷後,立刻征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男子為軍,增援長平,阻止趙國向長平輸送援軍和糧草。”

“秦昭王十八年,白起升大良造,奉命與客卿司馬錯伐魏。”

“此時已為左更的白起在丞相魏冉的舉薦下,擔任秦軍主帥抵抗聯軍的進攻。”

那麼這其中功勞最大之人就成了白起,日後三公之位也非白起莫屬,敢問範雎能否屈居於白起之下?白起上位,範雎自然是不甘心的,出手加害白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時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被斷絕,同時秦軍還不斷以小股部隊侵襲騷擾。”

範雎這個小人,肯定是要對白起舉刀子的!

然而,秦昭襄王從政治角度和個人威望出發執意要滅趙,於是白起以生病為由推辭。

“但上黨太守馮亭卻暗中與趙國聯係,表示願將上黨郡十七個城池獻給趙國,希望以此促成趙、韓聯手抵抗秦國。”

曾經的戰神,在朝堂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從此被逐出權力中心。

隻能說,白起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小白。

蘇代的遊說很成功,他說長平之戰後,秦國直逼邯鄲,一旦拿下則趙亡。

“白起行至據鹹陽西門十裡的杜郵時,範雎告訴秦昭王,白起對離開鹹陽很不滿意。”

“秦昭王三十四年,趙、魏兩國聯合攻韓,魏冉、白起率軍援韓。”

白起出身不高,就是一個普通人,但魏冉卻看中了他非凡的軍事天賦。

“至此,韓、魏兩國再無力對抗秦國,在秦昭王十七年不得不向秦國割地求和。”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身為君王,是無法容忍,這種隱患一步步擴大,白起就距離死亡越來越近。

“此後兩年,白起連克韓國南陽、野王。”

“再以主力部隊頑強防守,將趙軍阻於堅壁之下。”

“至此,韓國上黨郡與韓國本土聯係完全被切斷,韓王便請將上黨割讓給秦國,換取秦國罷兵。”

於是就希望白起帶兵,可白起還死活不去前線,這可謂是斷人前程啊。

範雎把親信鄭安平都派上戰場了,就是想趁機撈一把功勞,以便穩定地位,在秦國為相,也是要有點軍功的。

“戰後魏國將其南陽之地獻予秦國,向秦國求和。”

“其後秦昭王以白起為上將軍,秘密前往長平指揮攻趙,讓王齕為其裨將,並嚴令軍中保守秘密,以麻痹趙軍。”

“至九月,趙軍已斷糧四十六天,內部已開始互相殺食。”

白起雖然對範雎多有防範,但白起沒想過範雎會身他痛下殺手。

“此戰斬首二十四萬,並將公孫喜俘虜,占城五座,戰後白起以功再升國尉。”

“白起先擊敗東周軍隊後,與韓、魏聯軍大戰於伊闕。”

可以說,政治上的不成熟,導致了白起的不幸,因為君王的威儀不容質疑。

“於是秦昭王便派人給白起送去一把劍迫其自殺,白起不由感歎,隨後拔劍自刎,其時為秦昭王五十年。”

“趙軍隻好原地築壘防守,以待援軍。”

“楚王被迫逃亡,遷都於陳。”

三次推遲邯鄲戰役的指令,讓秦昭襄王對白起忍無可忍。

“並告訴他,白起已戰功卓著,若再立滅趙國之功,則其地位必居於範雎之上。”

“防止其他諸國來援救趙國,並暗中將垣雍割讓給魏國,勸其不要救趙國。””

“秦昭王三十一年,白起伐魏,攻取兩城。”

如果說軍事層麵的錯誤還可以原諒的話,那政治上的爭權奪利是導致白起最後被殺的決定原因。

“僅用八日時間疾馳至華陽城下,大破趙魏聯軍,斬首十三萬,追擊敗逃的魏將芒卯,又擒獲魏將三人。”

緊接著,白起率軍南征楚國,采取水攻戰略,使鄢城淪陷,斬殺十萬楚軍。

“但隨後又將其還給了魏國,此後秦國又攻占了韓國宛地。”

對於從基層起來的在白起來說嗎,秦軍比一個麵子重要多了。

“長平之戰後秦國國虛民饑時,白起要滅趙,經過修養後的秦國糧草充足,此時白起卻說不能伐趙,秦昭王對此感到質疑。”

對秦昭襄來說,範睢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白起。

“秦昭王四十一年,秦國以範雎代替魏冉為相,實行其遠交近攻戰略,將韓國列為其攻打目標。”

為此白起甚至在公開場與秦昭襄王合針鋒相對。

而白起則不同,白起圍繞的是秦國而非秦王。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彆,白起可以是國之柱石卻不是君王可以隨心所欲的利器。

賜死白起這一決定的背後,是秦昭王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一方麵,白起功高蓋主,軍功赫赫,但其高傲和不羈的性格,已讓他成為朝中不穩定的因素。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秦昭王不得不做出這樣殘酷的選擇。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