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向來都是硝煙彌漫,戰國七雄最終的獲勝者也僅僅隻有秦國而已。
激烈的戰爭中也總是能湧現出很多猛將,王翦就是秦國的大將,也是秦始皇兼並六國最大的功臣。
而他打仗有一個惡習,這個惡習讓秦始皇心疼不已,但每次都隻能咬牙容忍。
“王翦是頻陽東鄉人,王翦係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
“王翦年輕時喜愛兵法,長大後為秦始皇效力。”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領兵進攻趙國闕與。”
“領兵十八天後,他讓軍中俸祿在鬥食以下的小官,十人中隻推選二人留在軍中,其餘回家。”
“因為留下的都是精銳,王翦接連攻陷九座城邑。”
“秦始皇十八年,王翦率兵攻打趙國,趙國派李牧率軍抵禦,兩軍相持一年多之後。”
“王翦使用反間計,使趙王殺了李牧。”
“李牧死後,王翦攻克了趙國,俘虜了趙王遷,趙國被滅改設為郡。”
“趙國被滅之後,燕國的太子丹擔心秦國侵犯燕國。”
“秦始皇二十年,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始皇。”
“荊軻事敗,秦始皇派王翦進攻燕國。”
“燕王姬喜逃到遼東,王翦平定燕國薊都而還。”
“秦始皇二十一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兒子王賁進攻楚國,楚國兵敗。”
“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賁又回師進攻魏國。”
“王賁挖掘河溝,引黃河水淹灌大梁,魏王投降,魏國被平定。”
“秦始皇見魏、趙、韓三國已經被滅,燕王喜也逃跑了,秦軍又多次打敗楚軍,就想徹底滅掉楚國。”
“有一天,秦始皇問將領李信,如果率兵攻取楚國,大概需要多少士兵。”
“李信年少壯勇,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並將太子丹擄獲。”
“聽到秦始皇的問題,他回答,隻要二十萬。”
“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萬不可。”
“秦始皇覺得王翦老了,變得膽怯,而李信果斷勇敢,他所說的是對的。”
“於是,秦始皇派李信及蒙恬領兵二十萬南伐楚國。”
“王翦則因為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借口生病告老還鄉。”
“李信率兵攻打平與,蒙恬進攻寢邑,大破楚軍。”
“李信又攻陷鄢郢,之後領兵向西挺進,並與蒙恬在城父會師。”
“楚軍趁機尾隨秦軍,緊跟三天三夜後,大敗李信的軍隊,秦兵敗逃。”
“秦始皇聽到兵敗的消息,極為忿怒,親自飛馳車馬前往頻陽,當麵向王翦道歉,並請王翦領兵出征。”
“王翦推托自己年老多病,思緒混亂,請秦始皇另選良將,但秦始皇堅持起用王翦。”
“王翦說,如果要任用他攻打楚國,那就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答應了王翦的要求。”
辛棄疾:王翦本身就出生於一個軍功地主家庭,從少年時代就愛好兵法,職業規劃也相當明確。
二十歲就投身於軍旅生涯的王翦並不是平步青雲的,起初他也頂多是受到了秦軍統帥白起的青睞。
並將他調到了身邊當親兵,後來才升為將軍。
不過,跟錯了領導的王翦最初也沒料到,白起竟然會落得個被秦昭王賜自儘的下場。
秦昭王去世後,子安國君繼位,可安國君去世的很快,子異人又繼位了。
莊襄王在位的時間同樣不長,僅僅隻有3年,隨後就是嬴政繼位,開始了偉大事業。
王翦在秦王政平息公子成矯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從此就得到了重用。
秦王能夠統一六國,王翦始終功不可沒。
縱觀整個戰國七雄時代,其實真正有勢力的也隻有兩個國家,分彆是秦國和楚國。
其他的勢力雖說是以國而命名的,可他們的勢力範圍卻小的可憐,有的還不如一個郡縣。
秦國能迅速發展起來,光靠一眾將領在外麵打打殺殺也是不現實的,關鍵還是得靠一些改革措施。
商鞅的變法就給秦國打下的堅實的基礎,到了秦昭王時期,白起在沙場征戰更是讓其餘六國打得沒有還手之力。
秦王政早已有了堅實的基礎,他站在了曆史的交彙點,統一六國已是大勢所趨。
繼位之後的秦王政馬上就製定了未來戰略:在政治和外交上采取李斯所提出的遠交近攻戰略。
逐步瓦解六國之間的聯盟,還花費重金去收買對方國內的間諜,破壞行動。
而軍事上,秦王政隻安排了一個核心人物,那便是王翦。
在經過係列征戰後,王翦的軍事智慧才能已經完全能使他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也正是因為廉頗能屢屢立下戰功,總能得到秦王的賞賜,日子也非常富足。
作為秦國軍隊的統帥,王翦和嬴政的關係卻也漸漸變得巧妙了起來。
那個時候,目光能及之處除了秦國外也隻剩下齊國和楚國了。
王翦率領20萬軍隊繼續向北進發,一路上同樣是過五關斬六將。
當時秦王這邊給予的賞賜和獎勵絡繹不絕,王翦身邊的絕大多數人都感到十分開心。
也就是這個階段,王翦考慮到軍隊作戰的實際情況,認為未來的路越走越窄了。
最簡單的判斷,便是他認為秦王拿下天下隻是時間問題了。
看著父親越來越憂愁,兒子王賁十分不理解,他連忙問父親。
父親有功於國家,國王甚是信任,為何彆人都感覺到欣喜,隻有你會憂慮呢?
王翦也如實回答了兒子的問題,秦王這種人,你隻能跟他共患難,卻不能和他同富貴。
我現在率領著幾十萬精兵強將在外,他能夠放心麼?
送來禮物的時候,看起來是在安慰我,實際上就是對我不放心。
言語間,王翦似乎又想到了白起經曆的事情,接著對兒子說但願我不要步武安侯白起的後塵。
對於嬴政而言,這件事也勢必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隨著伐燕戰爭一結束,嬴政能不用王翦的時候就不會再用了。
理由是大將軍對國家有功,年事已高了,需要好好休息。
可大規模軍事上的事情離開了王翦其他人還真辦不了,嬴政還專門針對伐楚商討意見。
當然,群臣湊在一起討論的是如何伐楚的問題。
朝堂上有一位名叫李信的將軍,當嬴政問到伐楚需要多少兵力的時候,李信脫口就來二十萬!
嬴政看到李信年輕氣盛的模樣顯然也是不放心的,他轉過頭問了問身後的王翦,看看老將的意見。
王翦也是設身處地為秦國著想,他立即回答要打楚國,至少得需要60萬人。
可這個數字也超出了嬴政的接受範圍,他也開始覺得王翦老了,就連當年的銳氣都沒有了。
李信20萬大軍出征隨後果然慘敗,一切都被王翦說中了。
對於嬴政來說,他繼位以來就沒有這麼丟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