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全師保勝趙充國(1 / 2)

趙充國於建元四年出生在隴西上邽,早年間擔任騎士,後作為擅長騎射的六郡良家子被任命為羽林衛士。

元狩四年,漢武帝取得第三次征討匈奴的勝利。

漢廷大舉移民,趙充國也因此舉家搬遷到金城郡的令居縣。

天漢二年,趙充國以假司馬之職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

後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漢軍斷糧數日,死傷頗多。

後趙充國與一百多名壯士突圍陷陣,李廣利帶領士卒緊隨其後,這才得以脫險。

此役中,趙充國全身負傷二十餘處,李廣利把此事上奏給武帝。

武帝下令召趙充國進宮,並詢問趙充國的傷情,不久後,趙充國拜為中郎。後遷任車騎將軍長史。

“漢昭帝時期,武都郡氐人造反,趙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之職帶兵攻打並平定叛亂。”

“因平定有功升為中郎將,不久後,率兵駐守上穀郡,回來後又被任為水衡都尉。””

“隨後又被派去攻打匈奴,並在攻打匈奴的途中成功俘獲匈奴的西祁王。”

“後因功被提升為後將軍,同時兼任水衡都尉。””

“趙充國任水衡都尉期間,因北方匈奴和烏桓寇邊侵擾,所以時常被朝廷召去參予軍事決策。”

“元鳳三年),匈奴因烏桓首先走到單於墓塚。””

“引起匈奴怨恨,匈奴隨後決定以兩萬兵力向烏桓發動進攻。”

“大將軍霍光認為此時是襲擊匈奴的絕好機會,但卻沒有確切的決定,遂征求趙充國的意見。””

“趙充國直言蠻夷互相攻打對漢朝有益,如果發兵阻擊,隻會招惹麻煩。”

“隨後霍光又詢問中郎將範明友的意見,範明友則提出可以出擊。””

“於是霍光任命範明友為度遼將軍,率二萬騎兵兵發遼東。”

“匈奴聞訊隨之罷兵,範明友轉而進擊烏桓,斬獲頗豐,但同時漢朝受到了匈奴和烏桓雙方的怨恨。””

“元平元年,趙充國參與西漢權臣霍光等人的廢帝行動。”

“並成功廢黜了昌邑王劉賀,並擁立戾太子劉據之孫劉詢為帝,即漢宣帝。””

“宣帝登基後,趙充國被冊封為營平侯。”

“本始二年宣帝任命趙充國為蒲類將軍,領兵三萬餘騎,從酒泉郡發兵匈奴。””

“趙充國本預計與其他兵馬合擊匈奴於蒲類澤,匈奴提前得知漢軍將至,便立即撤出了蒲類澤,但趙充國因及時趕到還是有所斬獲。””

“此後,趙充國見匈奴遠遁,為避免無謂勞師,趙充國便決定提前撤軍。”

“戰後,趙充國因過早撤軍而遭到責備,但不久後還是升任為後將軍,並兼任少府等職。””

“元康二年,匈奴派兵襲擊西漢在車師的屯田卒。”

“宣帝聽聞後,與趙充國等商議,並準備發兵反擊。””

“隨後在丞相魏相的勸說下,才沒有發兵。””

“不久,當匈奴大舉十多萬騎兵向邊境開來。””

“降漢的匈奴人題除渠堂泄露了匈奴的計劃,漢廷遂派趙充國統領四萬騎兵駐守邊境的五原、朔方等九郡。”

“匈奴單於見漢軍準備齊全,自知攻打無望,便領兵退去了。””

“宣帝時,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奉命出巡羌人各部。先零羌酋長希望在特定時節渡河到湟水北岸放養牲畜。”

“義渠安國報告給宣帝,卻被趙充國彈劾奉使不敬。””

“此後,羌人侵入內地,縣官無法阻擋。””

“元康三年先零與二百多位羌人酋長解除怨仇,在交換人質後訂立盟誓。”

“羌人的結盟使得漢庭朝野震驚,漢宣帝急召趙充國入宮問計。””

“趙充國認為羌人之所以容易被控製,是因為各部都有自己的首領,經常互相攻擊,不能統一。”

李世民:而且十多年前,西羌人叛亂時,也是都先解除仇怨,再立定盟約同大漢抗衡。

隨後趙充國在分析完羌人的具體情況後,提出需注意潛在危機,防止事態擴散。

幾個月後,西羌向匈奴借兵並發兵敦煌等地,趙充國再次提出。

狼何等小部落勢必不可能單獨作出這樣的計劃,並懷疑匈奴使者已經到達羌人部落中,先零、罕開等部族才解除仇怨訂立盟約。

等到時機成熟,則必定爆發變亂。

趙充國提議撤換守軍義渠安國。

同時提議派遣西漢名臣辛武賢出使西羌來分化西羌內部,並趕築防禦設施,以做應戰準備。

但未被漢宣帝采納,後義渠安國重新出使西羌,抵達後便以逆而不順之罪誅殺三十多位羌人首領。

並讓士兵斬殺一千多名羌人,這直接導致漢羌關係惡化。

神爵元年西羌進犯西漢,並殺死地方長吏,守軍義渠安國出兵平叛,未果,大敗。

漢宣帝急召趙充國詢問誰能堪當大將,趙充國毛遂自薦。

因趙充國年事已高,漢宣帝放心不下。

於是詢問需要多少人馬才能攻克,趙充國提出百聞不如一見,同年四月,趙充國率兵西征。

一方麵,趙充國率輕騎先行抵達黃河岸邊,勘察前沿地形,當人馬到達後,就已做好渡河準備。

但恐被羌人截擊,並分派隊伍搶先渡河,渡河後再安營置陣。

到了天亮之時,趙充國軍已安置完畢,於是大股部隊以此渡河。

當時有小股羌人騎兵襲擊,趙充國提出,部隊剛渡河還需休整。

這些騎兵隻需消滅即可,為防止是誘兵之計謀,不可追擊。

並提出警戒與休整相結合的方法,采取固守策略,麵對小股西羌軍不為所動。

西羌軍多次攻敵未果,軍心逐漸渙散,內亂漸起。

隨後,西羌首領轉向襲擊漢軍糧道,趙充國之子趙卬便由陸路運糧更改為水路運糧。

同時趙充國采用穩紮穩打的戰術逐漸推進,待趙充國攻入湟中後,采取攻心為主,用兵為輔的策略。

如,趙充國告訴西羌各族首領,漢軍前來隻誅殺有罪之人,而不殺無罪之人。

如果有罪之人幫助抓捕犯罪之人,不僅可以得到賞錢還能和家人團聚。

另一方麵,宣帝已征調六萬軍隊準備兵發西羌,而辛武賢上奏提出以逸待勞策略。

先擄掠西羌人部份部族的家人,等到秋冬之後,西羌自會瓦解。

隨後,宣帝把這封奏疏交給趙充國,讓他與了解羌人情況的校尉及士兵進行討論。

趙充國與長史董通年上書進諫,認為匈奴將與羌族聯合進軍侵擾。

到時西域與漢朝的交通要道則會被阻斷,所以邊境地方的兵力勢必需要調集起來。

同時,趙充國提出,部分部族隻是被脅迫起兵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