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洛陽(1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8904 字 9個月前

自從“普查”成了全軍參與之後,“武平堡”軍的行軍速度又慢了,等他們到“幽州”時,居然已是十二月下了。

謝岩去“幽州都督府”交換行軍文書的時候,接待官員以一種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他,一千多裡地,走了三個多月,這速度,堪比“龜速”。

謝岩不在乎彆人怎麼看,他花了三天時間,拿到文書,領到了軍糧,還賣了五十匹戰馬,又購買了一些物資,然後才不急不慢地繼續前進。

離開“幽州”,謝岩有兩條路可選,一是向西,過“代州”,抵達“太原”,再經“潼關”進“關中”;還有就是向南,過“冀州”經“洛陽”自“潼關”進“關中”。

馮寶極力推薦從“洛陽”走,他是特彆想去“洛陽”看看;林運等人是隨意,怎麼走都可以;王福來更是隨便,自從馮寶告訴他,商隊有一成份子算他的以後,他就對行軍速度的事從來不提了;禁兵主要責任是保護王福來,所以他們更沒意見;唯一有異議的是商人們,他們中,絕大多數需要趕回“長安”。

謝岩仔細考慮過後,決定將隊伍一分為二,將西邊的各折衝府府兵和家在西邊的輔兵,編成一隊,由劉愣子帶隊,將各人立功文書、以及應該發放的錢財,全部分發給個人,由他們同商人一路,直回“長安”,餘下的人,走南邊。

結果一統計,往西的居然有四百多人,由於軍中錢財不夠,謝岩便給了劉愣子一百匹戰馬,讓他路上賣掉,支付給士兵,以及路上消耗,至於朝廷賞賜那部分,憑立功文書,可去自家當地官府領取,倒也不會少。

一下少了四百多人,軍中的物資頓時充足許多,可以說,已經到了能夠頓頓有肉的奢侈程度。

如果一個人,有錢、有時間,會做什麼呢?恐怕大多數人會選擇遊玩;那要是一支軍隊呢?估計就沒多少人知道了。

謝岩和馮寶卻給出了完美答案,那就是——吃喝玩樂外加訓練打仗!

連同禁兵在內,謝岩將整支隊伍打散後分成兩個部分,雷火和裴士峰各領一支,先在路上訓練,然後每到一鎮、縣、州之地後,兩隊先進行一場“對戰”,戰鬥內容五花八門,什麼“救人行動”、“突襲行動”、“斬首行動”等等。

“對戰”會有輸贏,輸的留“營地”看守,贏得可以得到八十貫獎勵,然後拿錢去城裡消費和搞“普查”。

這種充滿競爭性的“對戰”,加上物質和消費的雙重獎勵,兩支隊伍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力求戰勝對手。

最開始幾次,都是雷火一隊勝利,當裴士峰慢慢適應了“武平堡”軍的訓練和戰鬥方式後,采取效仿、加強等多種措施,漸漸又贏回幾次,雙方在你來我往的勝利中,漸漸領悟出一個道理——戰爭不僅僅是大規模的軍團式會戰,小規模、小範圍的高強度作戰,在特定情況下,不僅有很強的破壞力,還往往有意乎尋常的效果,甚至有可能達到正規作戰不一定實現的目標。

來自於後世的先進作戰思想和理念,終於開始慢慢地影響到大唐軍人,哪怕他們還隻是低級軍官。

士兵們戰鬥力提升,軍官們眼界和思想的提高,都讓謝岩非常滿意,可他的煩惱很快就出現了。

過了“冀州”後,人煙漸多,幾乎走不了多遠,就能遇上一個什麼鎮,再遠些就是縣,如此“對戰”模式下去,錢不夠啊!

最開始,謝岩還曾想過,要是路上能遇上什麼盜匪,最好是什麼盤踞的“山大王”,把他們剿了,錢糧也都有了。

誰知道“貞觀”年間,彆的不說,單就治安來說,到是真不錯,謝岩一路南下,沒遇過盜匪,更彆說什麼“山大王”了,聽都沒聽過,可如此一來,怎麼解決錢的問題呢?

沒好辦法,謝岩隻能將攜帶的黃金、白銀先後全部兌換成錢,全軍保留兩百匹戰馬,其餘的全都賣掉,先把士兵的賞賜全部兌現,餘下的那部分,他算了算,差不多夠支持到“洛陽”。

隻要堅持到“洛陽”就好辦了,畢竟還有兩萬五千貫在的,足夠支付軍官們的賞賜了。

自渡過“黃河”起,軍中“河南道”各折衝府府兵開始陸續離開,軍中人數明顯開始減少,“對戰”訓練自然也搞不起來了,不過這樣也有好處,開支大幅度減少,謝岩終於不用為軍中錢財發愁。

經過“不懈努力”,謝岩一行人馬,終於在“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十一抵達“洛陽”城外。

謝岩選擇在距離“洛陽”城外五十裡紮營,哪怕是軍隊人數再少,也是軍隊,他必須先派人去“洛陽留守”處報備,再更改進關文書,然後才能過“潼關”入關中。

林運是辦理這些事務的最佳人選,而馮寶卻和唯一隨軍的商人黃守義一起,作為陪同,帶著幾個人就一起入城去了。

“洛陽”分南北,一條“洛水”橫貫其中,各坊市分列於“洛水”兩側,而西北方最大的一片建築群,卻是“紫微宮”。

黃守義主家姓“許”,至於具體叫什麼,他沒說,馮寶也沒問,對馮寶來說,今天就一件事,去“許家”拿錢。

由於謝岩他們又不缺錢了,所以馮寶隻需要拿走一萬貫就可以,其餘的一萬五千貫,可以去“長安”支取,如此一來,大大減輕了“許家”壓力。

大約花了兩個時辰,一名黃守義口中的“五郎”,前來告訴馮寶:“錢財已經備好。餘下錢款可在‘長安東市德善行’支取。”說著還遞上一份文書。

雖然馮寶不大能看懂那些文縐縐的話,但是數字他都認識,確認沒有短少後,便招呼跟來的幾人,前去搬錢。

足足拉了三馬車的錢啊!

馮寶不敢在城裡待了,錢太多,要是出了意外就不好了,因此對黃守義道:“老黃啊,今日就不去玩耍了,明天,明天我們一起。”

出城門的時候,遇上少許麻煩,有守城軍卒過問了一下,當馮寶亮出“左武衛校尉”身份後,軍卒才肯放行。

平安將錢拿回,自是皆大歡喜,軍官們也分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筆錢,人人喜笑顏開,隻是此刻已近天黑,想進城慶祝玩樂,也隻能明日再說。

第二天,天色剛亮,馮寶和十餘名軍官,一起著便服入城,目標“明月樓”。

馮寶昨天就打聽清楚了,“明月樓”是“洛陽”最出名的酒肆,那裡的“葡萄釀”、“三勒漿”都是全“洛陽”全好的。

其實這些對來自後世的馮寶吸引力並不大,他就是圖個熱鬨,喜歡人多罷了。

先派人去找黃守義,馮寶自己跟其餘軍官一起,說說笑笑地直撲“明月樓”。

“明月樓”木製結構,上下三層,大門前兩夥計笑迎來客,由於此刻近午時,來客漸多,是以忙碌不堪。

“給我們安排一個上好包間。”馮寶直接對迎上的夥計道。

“放心吧客官,包你滿意。”夥計邊招呼,邊說。

上得三樓,夥計引馮寶及眾人進入一間很大的包間。

唐代是分餐製,並沒有後世的圓桌,一張張案幾,依次分列兩邊,隻在正中單獨設有一案幾。

馮寶當仁不讓地走到單獨案幾後,先席地而坐,後招呼眾人坐下,還不忘對夥計說:“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儘管上。”

“洛陽”城裡顯貴多,夥計也搞不清楚馮寶他們是什麼來曆,自然不敢怠慢,隻是話說聲中,恭謹之意更濃。

嘻哈說笑之間,黃守義和另一名軍官也進得房內,他們剛坐下,酒菜即開始擺上……

馮寶從來都不習慣唐朝的飯食,基本除了煮就是烤,在他眼裡,那是要多難吃就有多難吃,今天來,純屬就是圖個新鮮和熱鬨,所以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葡萄釀”和“三勒漿”上麵。

一口“葡萄釀”下肚,酸酸的,澀澀的,完全沒有後世的紅酒口感,而且酒精度似乎也低了一些;再來一口“三勒漿”,馮寶差點沒吐出來,這玩意兒哪是酒啊,怎麼感覺和喝藥一樣呢?

從這一個時刻起,馮寶對什麼所謂的“大唐美食”和“大唐美酒”是再也不報任何期待了,他覺得,日後要想吃得好,隻能自己想辦法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