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剛進“清寧宮”,王氏即迎上去行大禮道:“妾身恭迎陛下。”
“免禮,平身。”李治說著,親自扶起王氏道:“即將為皇後了,日後不必行此大禮。”
“今日‘上元佳節’,怎不出去走走看看,也好熱鬨一下啊。”李治坐下來問道。
“妾身日間偶感不適,精神不是太好,就沒有出去了。”王氏坐下來說道。
“哦,叫過太醫了嗎?”李治又問。
“太醫來過,說並無大礙,多加休息即可。”王氏答道。
李治來王氏這裡,純屬是禮數,和她並無什麼話好說,可是又不能剛坐下來就走,一時之間居然不知道再說什麼好。
一直站在邊上的中年宦官,對自己這位主子的心思十分了解,見李治有點不曉得怎麼辦的時候,靈機一動,道:“陛下,諸位大臣及各國使節呈上的‘賀表’,已經全部送進宮了,陛下不是說,要給娘娘看一看嗎?”
李治一聽,連忙道:“不錯,朕差點忘了此事,速速取來,念給皇後聽一聽,也好高興高興。”
“奴婢遵旨。”中年宦官應了一聲,趕緊就出去招呼小宦官去取。
李治陪著王氏則是東拉西扯的閒聊,基本和應付差事差不多。
不久,兩名小宦官各自捧了一摞“賀表”走進來,李治一見之下嚇了一跳,心說:“怎麼這麼多?”
中年宦官也察覺到李治有些不高興了,趕緊問道:“陛下想先聽諸位大臣的,還是外國使節的?”
李治掃了一眼那些“賀表”,沒好氣地問:“都有誰的啊?”問完還加了一句:“找兩位文采好的。”
中年宦官馬上走到小宦官麵前,在一堆“賀表”裡翻了一下,最後取出一本,道:“這是‘右仆射’褚遂良呈上的。”說著抬頭看了一眼李治,見皇帝沒有表示,趕緊展開念出聲來……
褚遂良乃是初唐大家,不僅文章寫得好,一手書法更是當時頂尖人物,李世民生前對其極為看重。他的文章自然是花團錦簇,無可挑剔,無論李治還是王氏,都十分滿意。
中年宦官隨後又拿出一本“侍中”於誌寧的“賀表”念了出來……
於誌寧曾為“太子左庶子”,算的上是從龍之臣,李治對其也是頗為信任,他的文章雖然不華美,卻勝在情真意切,李治同樣非常滿意,還讚了一句“於卿寫的好啊!”
等到中年宦官第三次拿“賀表”時,李治道:“換個外邦的吧。”說著,還衝王氏笑道:“聽聽他們能說些什麼,好歹也是新鮮。”
王氏含笑應道:“全憑陛下做主。”
中年宦官馬上又取出一本道:“此為百濟國所上。”
“念!”李治道。
中年宦官不敢怠慢,急忙念了出來……
“百濟”所上賀表內容極為中規中矩,雖然沒有任何出彩地方,卻也得到李治一句:“化外蠻夷,寫成這樣也算尚可。”基本算是肯定的意思了。
“王伏勝,再找一個吧。”
王伏勝(中年宦官明白皇帝的“暗示”,這是最後一個,念完就結束了。
王伏勝先是拿起一本,道:“這個藩國倒是奇怪,叫什麼‘波斯薩珊國’,奴婢從來都沒聽說過呢。”說著,他把這本又放了下去,準備另外換一個。
“慢著”李治突然問道:“剛剛那個叫什麼國?”
“波斯薩珊國”王伏勝想也不想地回答。
“波斯、波斯!”李治忽然想起來了,前幾天酒宴上,不是提過的嘛。
“就念這一本。”李治有了印象,自然就想聽聽了。
李治發話了,王伏勝當然是二話不說地展開“賀表”,準備念出來。
然而,就在王伏勝打開“賀表”,剛要張口的時候,一張紙片,慢悠悠地掉落出來,最後緩緩地落在地麵上。
王伏勝看見了,他身邊的兩個小宦官也看見了,可是他們誰也不敢去撿,因為他們發現,皇帝陛下也看到了!
“清寧宮”裡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大氣都不敢喘,誰都知道,呈給皇帝的奏疏裡居然還有夾帶,這可是天大的事啊!
“王伏勝”李治才喚了一聲。
“撲通”王伏勝立刻跪倒在地,口中連稱:“奴婢該死,奴婢該死!”
李治隻是不悅,倒也沒有生氣,道:“看看,上麵寫了什麼?”
王伏勝迅速撿起紙片,掃了一眼,而後念出聲道:“友邦欲助大唐拓邊萬裡,臣卑路斯已有奏疏呈上,陛下可知否?”
“清寧宮”內頓時又安靜了下來,再笨的人恐怕也聽出來了,這裡麵提到了“奏疏”,而這“奏疏”,恐怕皇帝陛下並不知道。
“王伏勝”
“奴婢在,奴婢沒有、奴婢沒有見過什麼‘奏疏’啊!”王伏勝服侍李治多年,當然知道皇帝的脾氣,此事不把自己撇清了,那等著自己的隻有死路一條了。
“好啦,起駕吧。”李治無心待在“清寧宮”裡,直接站起來說了一句。
王氏看出來李治心情很差,也就沒了挽留的意思,起身行禮道:“妾身恭送陛下。”
離開“清寧宮”,走了沒幾步,李治突然停下來喚道:“王伏勝,奏疏的事,儘快弄清楚。”
“奴婢遵命!”王伏勝說完,又道:“陛下,現在是去……”
李治看也不看王伏勝,直接邊走邊說:“去蕭妃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