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奏疏,又是奏疏(1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8575 字 9個月前

數十名軍卒押運九輛馬車,浩浩蕩蕩地從營地大門口離開,守望的人不敢阻攔、不敢上到近前,有少部分人,遠遠跟在車隊後麵,直接回了“長安”。

兩輛直去“通善坊”,三輛去了“大寶商號”,另外四輛直接穿城而過,一直向東。

跟著的人,一直跟出城十裡,都不見有停下跡象,最後隻能放棄了。

繼續東行二十裡,行至一無人處,馮寶脫去身上甲胄,換了一身衣服後,對隨行的十餘名軍卒大聲稱“謝謝弟兄們啦!”然後又讓石子他們,給每個軍卒一壇酒、一包肉乾,當是禮物……最後在一片相互“告辭”聲中,禁兵軍卒返回“長安”,留下四輛馬車和馮寶他們五個人。

“走,我們去‘洛陽’!”

隨著馮寶一聲令下,四輛馬車依次前行。

馮寶走時,除了帶上一千貫錢外,更多是將庫房裡的“燒酒”給帶走了,按照他的說法是:“去‘洛陽’試試市場。”

也就是因為有這些酒,他們一路上走的很慢,唯恐顛簸過烈,令酒壇破損,造成損失。

繼續東行十裡,天色已然漸黑,好在,王三狗記得,不遠處應該有個驛站。

驛站是官方機構,也隻接待官員,好在馮寶一直都有將官憑當身份證一樣隨身攜帶的習慣,此時剛好用得上。

驛長姓方,年約三旬,他驗看一下官憑後,還給馮寶,吩咐一名驛丁帶他們去房間。

從驛丁口中得知,今日驛站裡,除了他們一行外,僅有另外一名官員攜帶家眷入住,而且因為趕上“上元節”的緣故,驛站才能有如此多空房間,平日裡,一般官員都不夠住的,更不用說還有房間提供給隨從了。

馮寶給了驛丁一些賞錢以示謝意,另外還請他弄點熱水和飯食過來。有錢自然好辦事,驛丁答應的極是爽快,很快就把飯食端了上來。

馮寶看了一下,覺得自己多半是吃不下去,乾脆不吃了,出門去叫石子,讓他去把自己一口沒動的飯菜端給在外麵看守馬車的王三狗去。

石子走後,馮寶又去了老張頭房間,找他問了一下明日的行程安排後再回往自己房間,途中遇上一人,身著深青色官袍,品級不高,年紀大約三十上下,兩人雖是擦肩而過,可馮寶總感覺自己好像在哪裡見過,然而卻怎麼也想不起來。

更有意思地是,對方似乎也有這種感覺,甚至還停下腳步,或許是他也沒想起來,僅停留片刻,又繼續離開。

當晚,謝岩在營地,馮寶在驛站,都無所事事。

可是在宮裡,大唐皇帝李治卻是陷入了沉思……

就在剛剛,他翻閱了“波斯王子”卑路斯呈上的奏疏,裡麵洋洋灑灑近千言,詳細闡述了“波斯薩珊國”自西漢打通“絲綢之路”以後,一直與中原王朝保持睦鄰友好的關係,通過“絲綢之路”,每年給中原王朝帶來巨大利益,以及現在遭受“大食”攻擊,幾近滅國的情況,強烈希望大唐能夠給予一定援助。

整個奏疏裡,最令李治動心的是兩點,其一,先皇帝李世民曾經有意援助,隻是因當時大唐建國不久,國力不足,難以實施;其二,“波斯”提出的要求並不高,僅僅是希望大唐可以派出一支規模百人的“軍官援助團”。

對於李治來說,若能做成父親生前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那是極為“重要”的!他曾想過,努力超越自己的父親,成為“漢武”那樣一位千古帝王,這份誘惑力,那可著實是不小。更何況,“波斯人”的要求不高,可以說很低,儘管李治還弄不明白“軍官援助團”是個什麼性質的軍隊,然區區百人而矣,哪怕全部戰死,對於整個大唐來說,都幾乎算不上損失。

李治眼下思考最多的地方是,一百人的“軍官援助團”能乾什麼?能有什麼用?若是派去了,什麼用沒有,那將會有損大唐在各藩屬國中的聲譽,可要是派大軍?那明顯太不現實了,上萬裡之遙,光是路上走一趟來回,都得三年時光,更彆提糧草供應等難題了。

左思右想之下,李治覺得,還是明日找些老臣,問上一問比較好。

次日早朝,是“上元節”後第一個朝會,三省宰相、六部大臣,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禦史、太常博士,加上部分皇親國戚全部到場。

由於是節後第一次朝會,積壓多日的奏章等,均由相關各部上奏,李治除極少部分當場表態外,絕大多數都是“再議”,這也符合他登基以來的一貫作法,很是平常。

當李治離開“太極殿”,“散朝”聲響起時,所有人都以為這和往日一樣,朝會隻是過場之時,突然有宦官道:“陛下有旨,宣長孫太尉、‘英國公’李績、‘河南縣公’褚遂良、‘燕國公’於誌寧、‘北平縣公’張行成、‘蓚縣公’高馮,前往‘兩儀殿’議事。”

幾位被點到名字的大臣們,相互間看了一眼,似乎誰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事情,但是不管怎麼說,去還是必須的事情。

幾位大臣進入“兩儀殿”後不久,李治換了一身龍袍走了進來,直接在龍椅上坐下後,大臣們同時行禮道:“參見陛下。”

李治很隨和地道:“從卿家免禮,來人,賜座。”

等他們都坐下後,李治開口道:“請幾位卿家來此,實為一件要事。”說著,他對身邊侍候的王伏勝示意了一下,王伏勝立刻將卑路斯的奏疏取出,恭敬地首先遞給長孫無忌。

在長孫無忌翻閱之時,李治說:“這是‘波斯薩珊國’王子呈上的奏疏。其國是我大唐友邦,現正遭受敵國入侵,其父曾數次派使節來我大唐求助,此事,想來眾卿家都有所耳聞吧?”

一瞬間,幾位大臣都在不經意之間掃了一眼褚遂良,畢竟到了他們的地位,如果還不知道一些事情,那就太可笑了。

殿中一時寂靜無聲,除了奏疏在大臣們手中傳閱的聲音,再無其它。

李治倒是很奇怪,眼見平時口若懸河的重臣們,今日一句話都不說,不禁心想:“難道還有什麼事是自己不知道的嗎?”

差不多等每個人都看過後,李治再次問道:“眾卿家以為此事當如何?”

等上片刻,還是無人開口,李治無奈,隻得點名問道:“阿舅以為如何?”

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又是托孤重臣,身為百官之首,如今李治點名相問,他無法推托,隻得道:“陛下,臣以為,‘波斯’太過遙遠,無論成否,與我大唐並無益處,先帝時,以建國日短為由拒之,實因也是如此。”

李治聽明白了,長孫無忌的意思是,“波斯”太遠,不論援助一事成敗,都對大唐沒有實際好處,先帝也是因為看到這一點,才拒絕的。

這個道理,李治當然清楚,但是他總覺得,卑路斯在奏疏裡提及的“絲綢之路”給大唐帶來的利益不是空穴來風,所以,他還想再問問。

“禇公,你以為如何?”李治問。

褚遂良直言道:“啟奏陛下,老臣不讚成。”

“因何?”李治又問。

褚遂良道:“以區區百人,妄想撼動一國,簡直是癡人說夢,無稽之談,既無用,何必去?”

李治點了點頭,其實他心裡也是想不通的,僅一百人,如何算得上“援助”呢?

此事,關乎軍事,李治想了一下,再次問:“不知英公有何看法?”

自“衛國公”李靖去後,“英國公”李績成為大唐軍方第一人,事關軍事方麵問題,他想不回答也難作到,隻是,他實在不想摻合朝廷裡的事,隻想當個“泥菩薩”一般的高官,因此,李績短暫沉吟後,說:“老臣以為,單憑軍力,我大唐威懾天下,然而‘波斯’萬裡相隔,完全依靠武力,怕是力有不逮。”

李績的意思顯而易見,那就是——因為太遠,想靠武力解決,根本不可能。言下之意是,既然武力無法解決,那就和軍方沒什麼關係了。

三大重臣,一個沒態度,一個反對,一個不支持,按常理來說,李治多半會擱置此事。

然此事不同,李治事先對他們的態度,是有心理準備的,畢竟“波斯”太遠,最關鍵還在於,誰也無法相信僅憑一百個人,能有何作為。李治真正想問的事情是,此事若成行,對大唐有何好處,又有何壞處,隻有計算好得失,分清楚利弊,才好決定。

接下來,李治沒有問了,而是將目光投向其餘三人,意思很明顯,同樣是征求他們的看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