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朝堂風雲(1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6482 字 11個月前

驛站沒有馬車,許家兄弟隻能和昨日一樣,借坐在馮寶馬車上,跟隨他們一起上路。雖說這是不得已之事,好在人多了,一路說說笑笑,到也不那麼無聊。

今天不用早朝,李治回到“甘露殿”,已近巳時,坐下沒多久,有小宦官抱著一摞奏章走了進來,王伏勝上前接過奏章,輕輕走到案幾前放下,他沒敢出聲,因為他發現,陛下正在練習寫字。

“都有哪些?”李治頭也不抬地問。

“戶部上表,陳述去年開支。”王伏勝念完看了一眼李治,見沒有反應,就換了一本念道:“大理寺上表,曰‘冊封皇後,大赦天下’本為善政,然有些罪大惡極之輩,理當不在其中,奏請陛下定奪。”

李治繼續寫字的同時道:“交給三省議吧。”

接下來,王伏勝又念了來自“兵部”、“禮部”等奏章,李治大多都是表示“知道了”,少部分發表一下意見,或者交三省議定……

李治終於放下筆,自己看了一下,頗為滿意地點了點頭。

王伏勝趕緊從小宦官手裡拿過熱毛巾遞過去,同時還一臉諂媚地笑道:“陛下的功力越發深厚了,想來王右軍重生,也不過如此。”

李治“哈哈”一笑道:“你就會說好聽的,朕的字,不如王右軍多矣。”

王伏勝這話可不敢接,隻能站立一旁陪笑。

李治擦完手,將毛巾放進小宦官端著的盆裡,往龍塌上一座,問:“還有沒念的?”

王伏勝趕緊又拿起一本奏章念道:“兵部上報,‘左武衛戍邊武平堡部’奉先帝召令返回敘功,如今已過去七月有餘,奏請陛下早日決斷,以安軍心。”

“他們都有什麼功啊?先帝會特意下召?”李治喝著茶水,不緊不慢地問。

王伏勝仔細往下麵看了看,說道:“校尉謝岩率軍攻克‘安勝關’,致使大唐邊境向前拓展百裡,當‘開疆拓土’之功。”

“安勝關?開疆拓土?如此功勳,先帝僅召喚敘功?”李治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太不像父親的做法了,

“不是的,陛下!”王伏勝急忙說道:“武平堡部,除領軍兩校尉以外,餘下之人皆有封賞,軍官一律升三級,軍卒皆按軍功犒賞。”

“也就是說,先帝下召回京敘功的,實際就是兩個校尉?”李治更是奇怪了,心裡暗自問:“先帝為何如此做呢?”

“好、好像就是這個意思。”王伏勝很小心的說了一句。

李治突然想起另外一個事,問:“奏章裡說,他們回來多久?”

“七月有餘。”王伏勝馬上答道。

“七個月?兵部平日都是乾什麼的,居然過了七個月才上奏?”李治有點發怒的意思道:“你去給朕查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

“奴婢遵旨。”王伏勝口中應道,心裡卻是想:“用得著查嗎,擺明就是兵部那些人,為了討好褚遂良給拖延了。”

“還有,去了解一下那兩個校尉,朕要知道,他們能否擔得起‘開疆拓土’的功勳。”李治說完,擺了一下手。

王伏勝趕緊道:“奴婢這就去辦,奴婢告退。”

“奏章”事就不用查,王伏勝隻需要想好怎麼回皇帝話就可以了,至於了解謝岩他們的事,他讓手下小宦官直接去“兵部”問了,相信沒那麼快有消息,趁著難得被陛下打發出來的機會,王伏勝打算回自己住處睡會,天天守著陛下,很辛苦的啊。

謝岩可不知道皇帝派人了解他的事情,他最近就在忙一件事情,編製“煉鋼爐安全操作手冊”和“煉鋼爐規範生產流程”。

產生這個念頭實屬事出有因,馮寶走的當天,他去了一趟“煉鋼爐”那裡,發現老兵們操作時候的隨意性非常大,比如往爐子裡麵加煤,有時候一鏟子,有時候兩鏟子,間隔的時間隨意性也非常大;此外,給老兵配備的口罩,手套等必要的防護工具,他們也是有的帶,有的不帶,隨意性太大了。

謝岩當即就發了火,告訴領頭的管事,下次再發現不帶口罩,不帶手套的人,所有人,全部扣工錢!

不過謝岩知道,光靠這個辦法不行,必須得像後世一樣,建立起來一套製度才可以。所以才有了編製手冊的事。

所謂“看人挑擔不吃力”,大概指的就是謝岩這類人。他以為不難的事,真正乾起來才發現,那是一點都不容易。

比如說,每鏟子加多少煤,間隔多少時間最好,謝岩是一點都不知道,他不得不又跑到“煉鋼爐”那裡,和老兵們一起討論,一起修改,發現哪有不對,立刻記錄下來,一連幾天,他光顧忙著這些事情了,對於營地門口的人什麼時候離開,他都不曉得。

正月二十那天,謝岩還在“煉鋼爐”那邊繼續忙碌著,忽然劉定遠跑來了,一見麵就道:“出事了,出大事了!”

謝岩奇怪地道:“能出什麼大事?現在天下太平的。”

“今日早朝,‘監察禦史’韋思謙上本彈劾褚遂良,說其‘專權、阻礙聖聽、扣押功臣奏疏’致使為國立下軍功的功臣遲遲得不到封賞,要求陛下嚴懲。”劉定遠一口氣把自己知道就全都說了出來。

謝岩初時一聽也嚇了一跳,他倒不是因為什麼褚遂良被彈劾一事,而是他發現,曆史悄然無聲間有了變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