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撒播種子(二)(2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4719 字 9個月前

謝岩接著又道:“先祖‘文靖公’通過研讀史書發現,一個地方,能夠養活多少人,那是有一個大約的定數,超過了,人口就會主動地向外遷移,隻不過,遷移的範圍,大致在五百裡範圍之內,其原因也很簡單,五百裡不算太遠,回家看下,或者祭祀祖先,都不會特彆麻煩,我華夏先民,大體以此方法,逐步由中原之地,向四方擴散,進而形成今日之局麵,當然,曆朝曆代的開疆拓土,同樣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謝岩繼續說:“‘武平堡’和‘易市’的情形,也大體說明了這一點,那裡彙聚的人群,幾乎都是方圓五百裡之內的人,他們為什麼會離開故土?那一定是為了生存!以此類推,我且請問諸位,若想讓山野中的流民走出來,亦或是讓某一處多餘的人口主動離開,最好的方法應該是什麼呢?”

劉仁景聽到此處,不用人說,他也聽明白了謝岩的意思,那就是在不改變土地現狀的情形下,通過其他地方的富庶,來吸引走關中地區沒有土地的農民。

想法固然很好,可是,關中地區本就是大唐最富地區之一,想讓他們主動離開,那就太難了吧?

“不對!”劉仁景馬上想到另外一事:“需要離開的是沒有土地的人,他們卻是關中之地的窮人,也是最容易、最有可能離開的那一部分人,如果謝岩說的正確的話,關中地區的人遷移最大可能的地方,隻有‘洛陽’,而‘洛陽’一帶,現在麵臨的情況比起關中好不了多少,除非……”

劉仁景突然想到:“如果‘洛陽’地區的人先遷移走,那麼關中地區的人就可以遷過來了,可要是他們不遷呢?”

事情似乎又回到原點,劉仁景還是無法弄明白,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解決人口與土地之間的死結。

最能明白謝岩心意的人是馮寶,也隻有馮寶察覺到,謝岩想表達的真正意思就是,解決人口增長的根本手段隻有一個,那就是經濟發展,而帶動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是科學技術,是創造發明,其他說啥都是虛的,到最後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土地問題,其實就是糧食問題。

“民以食為天”,那可不是一句瞎話,沒有充足的糧食保證,任何發展,都是虛的,隻要來一場糧食危機,什麼都沒了。

謝岩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馮寶並不知道,因為事務繁多,他們兩個人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好好在一起聊過了,但是馮寶清楚,謝岩既然提了出來,多少就應該有解決的辦法,那麼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

等其他人說出了各自意見後,馮寶道:“我以為,不需要想那麼多,百姓遷不遷的,隻在於他們能不能吃飽飯,過上更好的日子,其他的都沒用,警官,你隻要告訴百姓,哪裡能夠做到吃飽飯,天涯海角都有人去。”

馮寶一番直白的說法,正中問題的核心所在,那就是糧食!

“刷”的一聲,所有人不約而同的將目光投向謝岩,不論是誰,都期望他能有一個答案。

謝岩看著馮寶,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笑意,是讚賞、也是欣慰。在事先並沒有溝通的情況下,馮寶能夠準確的看出自己意圖,且將話題引入,不得不說,他們是很有默契感的。

昨晚一宿沒睡,謝岩考慮最多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問題,怎樣改變“重農抑商、重文輕理”的情況。

“重農”是因為糧食不足,“重文”是因為統治需要,解決他們,首要的前提就是解決糧食問題,而從後世的經驗來看,徹底解決糧食問題,依靠的還是科學技術,所以,謝岩一夜最大所得是,無論如何,也要讓世人明白科學技術的力量,無論怎樣,也要設法提高科學技術人員的地位。正因為如此,謝岩召開了今天這麼一個沒有主題的會,他要麵對眾人,將“科學”這顆可以改變人類命運的種子埋進所有人的心裡,隻有當它生根發芽,結出碩果,人們才能意識到,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統治者,其實隻是一個管理者,隻有百姓的力量變大了,才能夠真正推動社會的主動變革,而不是推到重建式的改朝換代,那個代價,實在太大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