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不斷的動作,終於讓許多有心人意識到,在“廢立皇後”的事情上,皇帝陛下的決心很大。然而,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班大臣們,卻一言不發,仿佛和他們無關一樣,至於謝岩和馮寶,則天天待在“謝府”裡,足不出戶,就好比沒有這兩個人一般。
七月十五日,望日朝參。
在禮儀結束之後,皇帝忽然提出,要冊封武昭儀為“宸妃”,位列皇後之下,各妃嬪之上。
皇帝此言一出,那是眾人嘩然,要知道,唐朝的後宮沿用的是隋朝製度,設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都是正一品,皇帝提出的“宸妃”名號,不僅從沒有過,更重要的是“宸”這個字,含義太特殊了。
“宸”字通常有兩個釋義,一個指屋宇,深邃的房屋;另外一個卻是指北極星之所在,又借指帝王所居,從而引申為王位、帝王的代稱。單從字麵上來解釋,就是指“帝王之妃”,豈不是等同於皇後!
李治同意武媚提出的這個“宸妃”封號,其實也是想在不廢後的前提下,折中處理,在他想來,自己已經讓一步了,大臣們總應該不會再反對了吧。
然而,李治又一次料錯了,“中書令”來濟、門下省“侍中”韓瑗,先後出班,以不合製度為由諫止,理由出奇一致,且冠冕堂皇,令李治難以反駁,隻能隱忍作罷。
可是,就在“望日朝參”後的第二天,“長安周刊”出了一期“特刊”,總共有四篇文章,第一篇講了一個“家和萬事興”的故事;第二篇說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第三篇是說“農人尚有權換個婆姨,況天子乎?”;第四篇則更誇張,以洋洋灑灑近千字,詳細列舉了王皇後與武昭儀之間的優劣,最後指出,立武昭儀為後,乃是天下臣民共同所期盼的。
“長安周刊”是誰辦的,誰又是幕後之人,在朝中那是無人不知,馮寶——這個很少出現在大唐朝臣耳中的名字,終於第一次震動了整個朝堂。
當然,在有些人看來,馮寶或許還不是真正的幕後之人,那個曆來飽受爭議的“新安縣子”謝岩,應該才是策劃者。起碼在李治眼中就是如此。
“謝卿家來‘長安’了?”李治放下手裡的“特刊”,問道,
“回陛下話,有一個多月了。”王伏勝低聲說道:“謝縣子一到就差人來告訴奴婢,說在如此緊要關頭不能打擾陛下,並說他會在必要時候,站出來說話的。”
“謝愛卿還真是有心,這‘特刊’裡麵的文章倒是犀利得很,朕就不明白了,為何不能在朝堂之上說出來呢?”
望著皇帝有些困惑的表情,王伏勝道:“陛下,要不奴婢去問問?”
李治輕輕地點了一下頭,什麼也沒說。
皇帝不說等於是默認了,王伏勝當然不能派彆人去,此等大事必須親自前往才行。
次日一早,王伏勝帶著兩個小宦官離開了“太極宮”,直接前去“謝府”。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