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新建這些大作坊的錢財又從何而來?是由商賈出資,還是學堂?”楊登問了另外一個問題。
“作坊、以及作坊必須的一些附屬設施,由學堂或者商賈建設,鄉裡隻負責道路等方麵。”謝岩大致說了一下。
楊登又問道:“可新建道路的錢財又從何而來?據下官所知,鄉裡可是沒有的啊。”
“是啊,若是按規劃裡說的,大約還需要增加數百人負責具體事務,他們的俸祿又從哪裡來?朝廷會出嗎?”負責全鄉財務的“戶曹”出言問道。
謝岩不打算細說自己關於商稅方麵的話題,故而簡單地道:“再過幾日,本官前往‘長安’覲見陛下,規劃一事,若陛下同意,錢財自然不是問題,諸位大可放心好了。”
既然錢財方麵沒有太大問題,那眾人自然無法反對,接下來就是詢問一些細節方麵的事情……
而回答細節方麵的事,對謝岩來說那是太容易不過了,比如,有官員問:“在“澗河”南岸起,為何新修建兩條大路通向大作坊區?一條不就足夠了嗎?”
謝岩回答道:“南岸需要新建兩處碼頭,一座專門為大作坊區運載貨物使用,由此建路通向作坊區,可以更近更快;另外一處碼頭主要運送來往人員,他們去大作坊區,從另外一條路過去,可以避免和運貨的混雜,從而更加安全。”如果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那就是後世常見的“客貨分離”。
大唐的官員們雖然搞不清楚個中具體原因,可是他們也能夠想象出來,路多了,自然好走,隻要錢財方麵不出現問題,好像謝岩的提法也沒什麼毛病。
無論怎樣商討細節方麵的事,始終都繞不過一個字——錢!沒有錢財,那是什麼也乾不成的,可偏偏謝岩是什麼都說,唯獨對於“錢”是隻字不提,弄得屋裡的所有人幾乎都以為,鄉裡難道再來一次“土地拍賣會”嗎?沒有人給出答案,多少知道一些內情的幾個人,那也是絕口不提,畢竟在他們看來,說服朝廷同意更改“商稅”,恐怕比登天也容易不了多少。
其實,謝岩之所以現在提出“商稅”一事,並不光是因為缺錢,很重要的一點是,他打算送給皇帝一個千載難逢的借口,以此送給皇帝消除長孫無忌一派的勢力。
此事倒不是謝岩自己想出來的,而是馮寶想到的。
家宴結束的第三天,謝岩專程問過馮寶關於“商稅”的設想,馮寶當時道:“此時提出我覺得合適,皇帝剛剛大權在握,急需做出一些變化來告訴天下臣民;此外,李義府和許敬宗即將成為宰相,有他們相助,朝堂之上通過並不難,更重要的是,我覺得,長孫無忌他們必定會反對,而皇帝也需要一個借口處置那些人,相信‘商稅’之事,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