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
本就沒有采取任何保密措施的“五年規劃”,很快以各種形式流傳於市麵上……
至少五百人的大作坊,除了朝廷“工部”的幾個作坊外,其他地方根本就沒有,許多人甚至聽也沒有聽過。而這樣的大作坊,“衛崗鄉”預留了二十個的用地,全部在“澗河”以南約三十裡的地方。從哪裡找來那麼多大作坊?又為何要設置在如此遠的地方?無人知曉其中原因。還有其它許多聽起來無比怪異的想法,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是什麼。
約摸十天後,“衛崗鄉”的主要官員和一些特定人員都拿到了一本印刷好的“下一個五年規劃初稿”,同時被告知:“五日後,赴官衙開會討論。”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詳細的規劃披露之後,整個鄉裡又一次沸騰了起來,由於這份規劃涉及到鄉裡的每個人,每個利益群體,所以,引發了極大的爭論,其實這也符合實際情況,畢竟每個群體都需要給自己掙的最大的利益。
不論外麵如何爭論和激辯,謝岩和馮寶倒是淡定得很,他們可不認為大唐人的見識能夠超越千年之後的那群“城市規劃專家”,尤其是他們已經針對現狀,進行過大幅度修改了。
到了開會的那天,參加會議的人全部來到官衙裡最大的一間房,也是布置奇特的一間房中。
房屋正中放有一張專門定製的巨大的橢圓形桌子,圍著這張巨大桌子總共有三十六張椅子,而圍著屋子牆壁更有五十張一椅一茶幾的座位,按照謝岩的說法,前者是正式席位,後者為旁聽席位。
橢圓形長桌兩個訂端分彆坐著謝岩和羅漢易,他們是鄉裡行政職務最高的兩個人。至於馮寶、高督學以及黃一清等,不論官階,都屬於“旁聽”。
簡單的開場白後,羅漢易率先道:“鄉裡諸多問題,的確需要解決,隻是下官不明白,大作坊從何而來?為何又要建在那麼遠的地方?”
此問算是問出了所有人的心聲,眾人一起望向謝岩,期待他的回答。
謝岩對此早已成竹在胸,開口道:“‘冶鐵作坊’現有兩百餘人,日產不過數百斤,且還需要進行各種製作,完全應付不了,本官擬將此作坊分拆,專設一處‘冶鐵大作坊’,目標日產萬斤。”
在座所有人,除馮寶外,全部被謝岩報出來數字給嚇傻了,他們根本想象不出來,日產萬斤是個什麼概念,但是他們很清楚,那的確需要很多人。
謝岩也無心過多解釋,繼續說道:“‘磚瓦窯’弄出來的‘水泥’,經過施工隊小範圍運用和驗證,基本達到預期設想,因此,本官和馮校尉商議後決定,單獨設立‘水泥作坊’,初期以日產萬斤為目標;還有‘磚窯’、‘瓷器窯’,全部單獨設立,日產按現有產量十倍計算,預計都不會少於五百人。至於為什麼設在遠處,那是因為這幾個作坊在生產過程中,灰塵很大,需要遠離人多的地方。”
“汙染環境”,這對還處於農耕時代的大唐來說,那是不可能想得到的,因此,謝岩僅僅以一句話帶過,根本無需過多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