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運不關心“大食人”信什麼教派,但是他卻得知,被占領地區的老百姓或者部落,如果要少繳稅,就必須加入敵人的教派,否則會被課以重稅,而敵人教派管理嚴格,組織嚴密,等同於國家形式管理,林運聽謝岩提起過這種模式,好像叫什麼“****”。要想破開眼前的局麵,從而爭取到民心,最好的切入點當然是本地原有的宗教,“波斯薩珊國”的原有的國教為“襖教”,在大唐被稱為“火襖教”,這主要和他們崇拜“火”有關。
林運想到了問題關鍵後,找到卑路斯,讓他去辦幾件事情——第一,派出“襖教”的教眾,以聯係教徒為名前往附近各部落,接觸百姓和部落首領,告訴他們,卑路斯已繼任國王,並且得到強大的大唐帝國支持;第二,卑路斯國王的大軍將保護他們免遭“大食人”欺淩,當然前提是向卑路斯國王效忠並繳納糧稅,並且比交給“大食人”的少一成;第三,將先期招募並完成訓練的騎兵全部派出,執行偵查以及搶劫“大食人”的任務,並且定下一條死規矩,不得觸碰非“大食人”的財物,如果必要,需要花錢購買;第四,承認並保護“大食人”之外的所有民族和部落以及他們的宗教信仰,絕對不允許“襖教”以“異教徒”的名義進行宗教審判;第五,加強同周圍國家、部落之間的通商,以增加自身財力。
出於信任,卑路斯不管理解不理解,全盤接受了林運的建議,甚至於不顧身邊不少父親留下的老臣子反對,全力推動林運提出的五項措施。
經過三年的努力,卑路斯以及一乾“波斯”舊臣,終於看到了明顯的效果,他們實際控製的地盤,比原先大了一倍有餘,軍隊數量也發展到了一萬多人,唯一可惜的是,由於馬匹不足,騎兵隻有六千左右,看著比起原先快要亡國的態勢,已經強出了百倍。
然而,“大食帝國”哈裡發是不可能容忍如此情況繼續發展下去的,在三年當中,“大食人”也沒有閒著,對於自己占領的地區進行深化統治以及清剿反對者,卑路斯的壯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大食人”促成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食人”的血腥殺戮,將很多反抗者和不願順從的部落趕到了卑路斯那裡,當占領地區的反對者幾乎被清掃一空的時候,也就到了向卑路斯他們宣戰的時刻。
當初,在“長安城西營地”,謝岩、林運以及一眾軍官討論在“遊擊戰”的時候,謝岩曾認真地告誡每一個人:“千萬不要相信什麼‘仆從軍’,或者所謂的‘友軍’,沒有鐵血作戰的共同經曆,他們都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在最需要的時候,從背後捅你一刀,因此,戰場之上隻能相信自己的軍隊。”
林運對謝岩的這番話深以為然,正因為如此,他數次找到卑路斯,請其莫要收編那些投誠過來的部落軍,若是部落首領真心願意效忠,需允許“薩珊軍”中將領前往部落裡招募士兵,否則隻能將部落安置在己方大帳兩百裡外。卑路斯雖然還年青,但是也能懂得人心叵測的道理,故而也就按此做法實施,招募來的幾千士兵,則全部混編後,由“軍官使節團”負責操練,短期內,還不能指望他們走上戰場。
劉定遠、程務忠主要負責協助“薩珊軍”最高指揮官塔爾裡製訂各種軍事計劃……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