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軍隊”從來沒有見過這樣一隻軍隊,隻是在他們的腦子裡,隻要不是“安拉”的信徒,那都是“異教徒”,需要用手中的彎刀傳達“安拉”的神諭。
按照過往經驗,當兩支騎兵正麵撞擊時,那自然是勇者勝出,正因為這樣,“大食人”絲毫不去多想,反而同樣加快馬速,大有兩軍麵對麵衝鋒,看誰更勇敢的意思。
然而,令“大食人”想象不到的一幕出現了,兩軍相距大約僅有兩百步距離的時候,對方軍隊突然轉向了,呈“八字”向左右兩側而行,與此同時,一片密集的箭雨迎麵而來。
“大食人”騎兵沒有想到,強弩發射的弩箭,力道非一般弓箭可比的,儘管有鐵甲護身,依然有人中箭落馬,然更加令他們想不到的是,幾乎就在密集箭雨之後,又出現一片稀疏許多的箭雨,可正是不起眼的這片箭雨,讓“大食人”吃了大虧!
“精鋼弩箭”,又一次展現出它“破甲”的巨大威力,五十步內可“破甲”,二十步內可“破重鎧”,應該說,以當下時代的鋼鐵打造的鎧甲,幾乎很難完全防得住,除非如“武平特混營”那般,外有優質鐵料所製鐵甲,內襯“網甲”,雙層防護才可以。
裴士峰率領的是呈“八”字型繞過“大食騎兵”的八百人;而匡勝帶領的一百九十八名“衛崗鄉”出來的士兵,那才是真正的突擊力量。
匡勝原本一直崇尚武力,對於謝岩要他讀書認字的要求是很不理解的,直到正式走進馮寶統率的軍隊,真正認識了王決以及“衛崗鄉”那些士兵後,他才忽然發現,對於“軍人”的理解,自己可能錯了。
“衛崗鄉”的那些士兵,全部進過學,雖然按照他們的自己的說法,考試總考不過,但總算大部分混過“初級班”,而混過“中級班”的都是無法完成學業才跑來從軍。
不知為何,與他們相比,裴士峰帶出來的禁兵,無論在領悟力上,以及裝備使用的靈活性上,都要差上不少,在匡勝看來,或許那就是謝岩口中“學問”的力量吧。
普通士兵通常能夠做好手弩“單手上弦”就已經很不錯了,而“衛崗鄉”的那些士兵,有三成能夠做到左右手可以“單手上弦”,因此,那些人全部放棄馬槊,改為左右手輪換以手弩為主要攻擊武器的作戰方式。
更加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因為擁有了實戰經驗,他們之中有一個人,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騎兵作戰方法——即“兩百騎兵”裡,每四個人組成一個菱形編隊,整支隊伍再組成一個大的菱形編隊,並以此編隊作為突擊陣型,且每一名士兵都有保護自己周圍同伴的責任,也就是說,每個人隻管向前衝,後背由自己的同伴負責保護。這是一種要求很高的作戰方式,它要求每個士兵之間,彼此熟悉且相互絕對信任,或許隻有“衛崗鄉”那些自“學堂”一路走來的同窗兼袍澤才能做得到。
他們的設想,經過裴士峰、劉定遠以及其他軍官的稍許修改後,一路行軍當中,操練過很多次了,今天到了實戰的時刻了!
匡勝一馬當先,執馬槊衝入已經不少人仰馬翻,陣型混亂的“大食”騎兵當中,他隻管加速前衝,擔負開道之責,隻要有敵軍接近,其左右側後方的軍卒就會用手弩招呼,而小隊最後那名軍卒,通常是左右皆有手弩之人,因為效率高,所以他們一個人,完全抵得上兩個人,足以保護前方的戰友。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