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休沐日(1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5082 字 9個月前

事關太子李弘,李治也不想多說,在皇帝看來,那就算不得大事。

“謝卿家前次所奏之‘駐軍波斯’一事,朝中多有異議,不知卿家可有聽聞?”

謝岩道:“回陛下,臣有所耳聞,所議者,不外裝備、軍械爾。”

“依卿家所見,當如何?”李治又問道。

謝岩知道,“駐軍波斯”在朝中並無異議,爭論焦點在於“十六衛大軍”中派出一千精銳的裝備上。

代表軍方的各位大將軍們,都認為那些裝備應該屬於軍隊換裝的一部分,可文官們卻認為,每年撥付的軍費包含了所有裝備,而“波斯駐軍”的裝備理應在軍費裡扣除,不應該由朝廷另外支出,畢竟那不是一筆小錢,若是算上軍械損耗以及備用的部分,每年不少於二十萬貫,現在的大唐還沒有富裕到那個程度。

謝岩並沒有考慮過這事,隻是皇帝當麵問起,不回答不合適,所以他考慮片刻後,說道:“臣以為,經過去年一戰,‘西突厥’實力大損,蘇定方大總管擊破突厥主力指日可待,故而自西域駐軍中撤回小部分實屬必然,待三年之後,至少可撤回一萬軍卒,如此節省下來的花費,足夠彌補了。”

李治聽懂了謝岩的意思,實際就是以減少西域駐軍數量來衝抵多出來的開支。

作為大唐皇帝,李治很清楚朝中文武的真實心思,軍方認為,“戶部”每月光從“衛崗鄉”得到的“商稅”近三萬貫,而且還在增加中,那麼從中拿出一些更新最好的軍械裝備乃是理所應當。各位大將軍們早就極度眼饞“羽林左衛”的武器,隻是朝廷不給錢,他們也討要不到,有了“駐軍波斯”這檔子事,軍方自然不願意放棄了;文官們卻認為,朝廷財政剛剛好些,哪能又給軍隊?況且在他們看來,“皇家學堂”每年給“內府”的錢財都超過了二十萬貫,理應由“內府”來出錢武裝一千精兵才是。

可李治壓根就不想掏一文錢,他還準備再攢兩年後,翻新整座“太極宮”呢。

謝岩提出的法子,李治不是沒想過,隻是他一直有些擔憂,在“波斯駐軍”沒有出發的情況下,貿然減少兵馬,會造成西域兵力不足,繼而影響到整個西域的控製力。

當李治提出這份憂慮時,謝岩回答道:“隻要蘇定方大總管擊破突厥主力,西域至少三年無大戰。”

“何以見得?”李治還是有些不放心。

謝岩心說:“那都是有曆史記載的事情,突厥人之後就輪到吐蕃人登場了,還早著呢。”可是此話不能明說,便換了一個說法道:“我大唐兵鋒銳利無雙,威震八方,倘若胡人真有異動,漢之班定遠、傅介子之舊事當重現!”

熟讀經史的李治當然知道,大漢王朝在鼎盛之時,西域駐軍從來沒有超過兩萬,征伐不臣,很多時候都是召集當地的小國、部落的兵馬完成,正因為有強悍的大漢軍隊做後盾,班定遠才能夠以三十餘漢人平定西域;傅介子談笑間斬殺“樓蘭國王”首級而自身無恙。李治完全明白謝岩的意思了,其實他是向自己進諫,效仿大漢“以夷製夷”的方略。

“卿家之意,朕以明了,然今日之大唐可比肩大漢乎?”

謝岩聽出來了,眼前的這位大唐皇帝陛下,多少還是有那麼一些不自信,其實也難怪,李治不是李世民,作為守成之君,又生逢盛世,身上缺少一股子“霸氣”,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多出千年見識的謝岩知道,如果一個王朝的最高領導者,沒有“舍我其誰”的氣勢,就會逐漸失去“開拓進取”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恰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強大的必要條件!

因此,謝岩覺得自己有理由給李治以強大信念,於是,站起身道:“今之大唐,疆域廣闊,披甲執銳之士有百萬之眾,即便漢武雄風也莫過如此,西域雖大,僅天下一隅爾,不起戰事也就罷了,真到了兵戈起時,微臣不才,願自請出關,先輩可往,吾——亦可往之!”

“好——好一個先輩可往,吾亦可往!卿家不讓先人專美於前,朕心甚慰矣。”李治接著道:“卿家所言甚是,朕自有計較,且坐下敘話。”

待謝岩坐下,李治又道:“朕接到奏報,稱‘衛崗鄉’各項建造趨近完成,可是如此?”

“回陛下話,臣請辭回鄉,正是為了做好一些收尾事宜。”

李治頷首而道:“卿家主政一方,自不可離開太久,回鄉一事,朕允了。”

“微臣謝過陛下。”謝岩恭聲道。

“朕定於五月出巡‘洛陽’,必定途經‘衛崗鄉’,屆時朕可要好好看一下我朝‘第一富裕之鄉’,卿家可莫要讓朕失望才是。”

謝岩道:“能否令陛下滿意?臣不敢妄言,臣敢保證的是,讓陛下看到一個真實的‘衛崗鄉’,決不弄虛作假。”

李治笑道:“些許不足,亦無妨,朕登基以來,被朝臣糊弄的事不少了,唉——,或許有些事情,糊塗些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