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玉佩換麵人”這麼一個小小插曲外,李治在“衛崗鄉”閒逛的半個多時辰裡,收獲還是很豐富的。
男女分開式“公共茅廁”,在大唐起源於“衛崗鄉”,從最開始的茅草屋到如今的白牆青磚瓦房,可以說已成為鄉裡的一景。尤其是每個茅廁都有兩人專職負責清掃,按謝岩的說法,優先雇請鄉村裡無人照看的孤寡老人,以解決他們的生計,對此,李治頗為讚賞,認為此乃“善政”。
至於光禿禿的路燈杆,李治就覺得很奇怪了,明明沒有看見一盞燈,可路上每間隔十餘步都有,雖說都是木杆,可數量多了,花費也不會少,如此又是做什麼呢?
謝岩解釋道:“‘波斯’運來的‘石漆’在路上了,吾已差人去‘玉門關’接收和轉運,待‘石漆’一旦入關抵達鄉裡,即開始煉製,待產出‘煤油’,路燈即可使用了。”
儘管李治不能夠完全明白“路燈”除了照明外,其實在地方安全上的意義,但是這並不妨礙他認為此舉“甚善”。
李績卻向謝岩問道:“‘煤油’如此好用,軍中豈不是也用得上?”
謝岩回道:“李公所言極是,然此物眼下產量、運量皆未知,在無法確定大量產出前,恐難以提供給軍中。”
李績知道謝岩所說不虛,軍隊使用的物資,不一定要求最好,但是必須長期而穩定,否則一旦用順手了後,突然沒有了,那可就麻煩大了。
不過,謝岩依然還是將“煤油”日後在軍中用於取暖、照明等用途大致說了一下……
聽得李績那是頻頻點首,顯得很是滿意的模樣。
李治見他們一老一少相談甚歡,不由得微微一笑,轉身進了不遠處一個正在營業中的“黃記便利坊”,同時還示意旁人不要去打擾謝岩和李績的交談,對於自己最為信任的兩位臣子,他還是非常寬容的。
“便利坊”內格局和後世的“小型超市”差不多,出售的都是分裝過的小包食物和日常用品。
李治很有興趣地穿行在貨架當中,偶爾還問上兩句。
王伏勝那可就鬱悶了,尋常百姓之家的物件以及最普通商品的市場售價和價格高低,那是無從知曉,平日裡出宮采買,那都是有專門的低級宦官操辦,如他這般地位的,根本接觸不到。但是皇帝的詢問又不能說一概不知,萬般無奈之下隻能向皇帝建言:“老奴實在不知,能否請……”他話沒有完全說完,眼睛卻看向門口“算賬處”的一對中年夫婦模樣的人。
李治見王伏勝一副“苦臉”,不禁笑道:“去吧,好生相請,莫要怠慢了。”
王伏勝從來都是不折不扣執行李治的旨意,他以最和藹的笑容,最客氣的話語對正在算賬的中年男子說道:“吾家主人有些事情不甚明了,還請過去解說一二,不知可否?”
或許是很少有人用如此語言說話的緣故,那中年男子似乎有些受寵若驚,放下手中筆,拱手道:“不知客官想問何事?”
此時,李治已走了過來,聞聲而道:“朕……啊,真想知道,此地販售之貨物與‘洛陽’相比,貴賤乎?”
李治是差點說漏了嘴,好在那中年男子似乎聽不出來,直接就回道:“客官有所不知,一般而言,因鄉裡有‘新商稅’的緣故,所販售貨物通常要比城裡貴一些,然‘便利坊’不同,聽東家說,那叫什麼統一進貨,數量大,便宜不少,即使加上雇人分裝和‘新商稅’,最後的售價,大體上和城裡差不多,要是遇上東家搞活動,還能便宜個一成。”
“搞活動?”李治又算是聽到了一個新名詞,並問道:“何意?”
中年男子張口想說,好像又覺得不知道從何說起,扭頭對身邊的中年婦女道:“去,把今日的報紙拿來。”
“衛崗鄉”有“衛崗日報”,這事李治知道,而且也不陌生,隻是當他拿到手的報紙時,卻發現和以往自己看到的很不相同,無他,僅僅是多出兩張“廣告版”。
“廣告版”裡麵的內容可就多了去了,什麼哪家鋪子搞促銷;哪條路上又新開了一座茶樓;還有什麼“尋物啟事”、出租房屋等等,總之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信息都有。
而在其中最顯眼的位置上,卻是三幅套紅的大塊內容,其一是“馬會”的賽馬日出場馬匹的詳細介紹;其二是“佑民成藥堂”五日後開設的預告;其三就是“黃記便利坊”與“洛記大集市”在藥堂開業當日的活動,內容自然是和後世的超市差不多了,比如買二送一,又或者是買多少有相應的折扣等,總之這些花樣,李治那是聞所未聞!不過他也看得出來,的的確確是便宜不少。
“黃記、洛記,那不是兩家嗎?怎會登載於一處?”李治大致看明白後,又問了一個他想不明白的事。
“自然是兩家了。”中年男子跟著頗為憤慨地說道:“要不是洛家的‘大集市’隔三差五地搞活動,咱們也用不著如此,客官您是不知道,洛家仗著雞蛋便宜,吸引太多人了,逼得東家也不得不跟進,聽說,上個月,光是雞蛋就賠了兩千多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