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兄近兩日去‘洛陽’,孰為可惜。”
“許兄所言甚是,歎也!惜也!”
“匡某怎知……唉——不提也罷。”
說話的三個人,都來自“睦州”,依次是許恢、蘇永興和匡勝。他們平日裡交集並不太多,隻是今日非常湊巧的在“大寶茶樓”裡遇上而已。
三人之中,匡勝無疑是鬱悶的,皇帝陛下來茶樓時,近在咫尺,卻未見著,等到皇帝出現在“知味樓”,且現身接受萬民朝拜的那一日,恰巧又不在鄉裡,以至於錯過大好良機。
厽厼。那麼,見到皇帝會有好處嗎?這事可就說不準了,也沒人能夠回答。
不過,就在匡勝他們三個在“茶樓偶遇”後的第五天,皇帝李治於“洛陽紫薇宮”內頒布詔令——封賞“皇家衛崗學堂”內一眾人等。
高遠,官至“兵部左侍郎”,正式進入大唐朝廷的核心權力層;學堂先生,包括劉愣子、蘇永興等負責其他事務的人員,一體加“朝議郎”文散官銜,那可是“正六品上”官銜,距離擁有很多特權的“五品官”,僅有一步之遙,足見李治還是非常大方的!
高遠離開,不論於公或是於私,設宴相送那都是必然,其過程自是無需多說。
“此刻時辰尚早,不知警官可有雅興隨老夫月下而行乎?”得謝岩親自送出府門的高遠,淡淡地說了一句。
“長者有令,豈可不從,請——”謝岩客氣了一句。
兩人緩步前行,高遠道:“警官可知,老夫繼任者何人?”
“尚不知曉,此事當由陛下聖裁。”謝岩實說道。
“老夫此去,陛下問及此事當如何?”
謝岩知道高遠這是在向自己征詢繼任者人選,畢竟皇帝多半會問到的。
“不知高督學以為何人也好?”謝岩反問了一句,其實也難怪,皇帝給高遠升官一事太過突然,致使謝岩來不及考慮此事。
“學堂‘督查’非朝廷官職,然有意者不在少數,警官若無合適人選,恐非上佳,還需多多費心才是。”
這下,謝岩算是完全明白了高遠的意思。“皇家衛崗學堂”隨著皇帝親臨,其地位和重要性與過往不可同日而語,那麼,盯上“督查”位子的人,隻會越來越多,如果不主動向皇帝舉薦人選,很難說何人出任此職,而學堂是“衛崗鄉”最重要的地方,決不可交由“意見不同者”來主持日常事務。
在謝岩心裡,學堂承載了太多希望,所以,誰來接替高遠,事實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過去沒有想過,那是因為在謝岩看來,沒有人比馮寶更合適,他也有足夠的把握說服皇帝,但是現在……不得不麵對現實。
對於高遠出任“兵部左侍郎”一事,謝岩大體上猜出那是“英國公”李績的意思,既然把人從學堂弄走,那在“督查繼任者”一事上支持自是理所應當,而高遠在離開之前主動提及此事,也必定是想到了這一層,可問題是,誰合適呢?
權衡各種利害關係之後,謝岩方才言道:“於鄉長勤勉忠厚,熟悉鄉裡與學堂事務,實為合適;蘇永興掌學堂財事,井井有條,未曾有任何差錯,且新獲官身,應報效朝廷才是,唯此方不負陛下隆恩。”
應該說,謝岩推出於辰和蘇永興二人,高遠是非常意外,他們的地位身份都不高,出任“督查”能否獲得皇帝認可,實在是太難說了,可不管怎麼說,此乃謝岩本人意思,姑且試試也未嘗不可,便應允了下來。
“紫薇宮”內“武成殿”,乃日常朝會所在,今日常朝結束後,李治忽然想起一事,便命王伏勝宣召李績、李義府等幾名宰相以及“兵部尚書”唐臨和新任“兵部左侍郎”高遠至“貞觀殿”議政。
“給幾位卿家賜座。”李治先是吩咐了一句,而後直接言道:“西域已定,‘突厥’遠遁,我朝大軍即將班師,不知‘兵部’可有行事之章程?”
“啟奏陛下,‘兵部’自知曉‘西突厥’大敗遠竄之後,已擬定章程,隻是尚未成文,再有兩日,當可呈報陛下禦覽。”
“甚好。”李治接著又道:“章程既定,唐卿家不妨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