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策略(一)(2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5071 字 9個月前

“陛下,西域廣袤,乃新拓疆土,老臣以為,蘇大總管麾下大軍,應留下半數協助地方,以防‘突厥人’卷土重來。”

“半數?”李治口中念了一下,而後微微皺起眉頭,旋即又問道:“眾卿家以為,‘兵部’所奏如何?”

“陛下,臣以為,唐尚書所言有‘誤國’之嫌。”

“哦——?”李治看了一眼說話的李義府,心說:“汝不知兵,怎有此說?”不過嘴上卻道:“唐卿家忠勤王事,何來‘誤國’之說?”

李義府起身行禮道:“朝廷支應大軍,耗費巨大,今得勝回朝,實為理所應當,若留下半數,多出來的一萬大軍,糧秣從何而來?西域貧瘠,難以自給,從關內運送,運十存三,途中損耗太大,長此以往,朝廷難堪重負,此舉萬萬不可。”

在場的每位大臣其實都知道,李義府和唐臨很不對付,二人之間久有嫌隙,隻不過皇帝不表態,李義府也動不了那位曆任“刑部尚書”、“戶部尚書”的老臣唐臨,此刻站出來說話,明是“議政”,實為指責,可偏就說的很有道理而已。

李治對唐臨談不上好感,隻是礙於其是先帝留下老臣,常規使用罷了,然對適才那一番話,著實有些不滿,畢竟在他的心目中,謝岩當初提出的“減少駐軍”才更合心意。

“既然李卿家以為不妥,可有良策?”李治問道。

李義府哪裡懂得軍事方麵的事務,隻是在其站出說話前,心裡早有想法,故而回道:“陛下,‘兵部’高侍郎曾追隨‘衛公’、‘英公’多次出征,屢立戰功,臣以為,高侍郎定有良策獻於君前。”

“無恥!”差不多殿內每個大臣都在心裡罵出這兩個字。

要知道,身為宰相,君前指責其他大臣本就不合常理,且指責之事自己還答不出來,並推給旁人,如此做法簡直令人不齒。

可是,皇帝李治倒沒有這個看,在他眼裡,李義府是“自己人”,無論“廢王立武”,還是對付長孫無忌,都是毫無保留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辦,至於指出唐臨的策略“不妥”,那也是出於“公心”,回答不了更好理解,指望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軍務的宰相能夠提出更好的軍略,本身就不現實,況且其還舉薦了人選,算是儘了宰相的職責,因此,李治幾乎沒做多想,轉而看向高遠,道:“不知高卿家有何良策否?”

厽厼。皇帝主動問及,高遠想不回答也不可能,可關於西域之事,他真是兩眼一抹黑,幾乎什麼也不知道,然此刻開口說“不知道”,似乎也太不給皇帝麵子了,那應當如何是好呢?

“陛下!”李績適時開口,算是解了高遠之困。

其實,這才是李義府心中本意,高遠入朝,無人不知那是李績的舉薦,所以,高遠答不上來的時候,李績當然會站出來的解圍。

果然,李績繼續說下去道:“西域初定,自是需要防備‘突厥’餘孽,然大軍在外征戰久矣,理當回朝休整,故老臣以為,製定方略之時,所慮者有三,其一,大軍回朝後,如何掌控西域;其二,西域各州府駐軍,存留多少合適;其三,倘若發生叛亂亦或其他戰事,各地駐軍能否應付?此事重大,不宜操之過急。”

“依英公之見,需多久?大軍在外日久,徒耗錢糧矣。”許敬宗算是替皇帝問了一句。

“十日吧。”李績淡淡應了一句,緊跟著,他突然轉首對高遠道:“不知高侍郎以為,十日,能成否?”

高原怎麼也想不到李績會有此問,可不管自己能不能夠做到,先應承下來,是唯一的選擇,不管心中有多少困惑,也隻能事後詢問。

李治見高遠滿口答應,不禁頷首言道:“甚好,按‘英公’所言,十日為期,此事便交由高卿家了。”

李治看起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讓李義府意識到——唐臨,已然失去聖眷,隻要再找一個機會,將其貶出朝堂,怕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至於其他如許敬宗者,也意識到——高遠入朝,恐怕不是擔任“兵部左侍郎”那麼簡單了。

旁人如何理解?高遠管不著,他唯一且必須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在走出“貞觀殿”時,向李績問一聲“為何?”

李績的回答倒是簡單明了,直接說道:“汝不知之事,自有人知曉,‘皇家學堂’內,‘軍事興趣班’人才濟濟,大可一問。”

高遠聞言,忍不住眼睛一亮,心說:“是啊,鄉裡不少人從西域回來,對那裡的情形甚為熟悉,問問不就都知道了嗎?”

而且,以高遠對李績的了解,這件事絕對不會那麼簡單,否則他沒理由在事先不打招呼的情況下,把自己推到皇帝麵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