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可造?”
“臣與馮縣男年少時,曾有研討‘造船’,雖未實際建造過,然小試一艘,可惜已毀。”謝岩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原來如此。”李治低聲說了一句,跟著緩緩坐下。
“陛下,正因沒有實際建造過,馮縣男提議,‘重建水師’之花費,可先由其個人墊付,若成,再交付朝廷,若不成,權當嘗試。臣以為,當可一試。”
望著一臉鄭重表情說話的謝岩,李治好生看了一下,忽然展顏一笑,道:“馮卿家欲借‘水師’獲利,謝卿家欲依仗其‘收稅’,一公一私,皆為利也,難怪朕有聽聞,言二位卿家乃當世陶朱公爾。”
謝岩聽得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中卻是那個汗顏,想不到自己來到大唐,落下一個“斂財高手”的名聲。
“‘重建水師’一事,朕已明了,暫且不提。”李治跟著話風一轉,說起另外一事道:“適才卿家有言‘用兵高句麗’,提及海上運兵其後,朕想知曉,需軍卒幾何?”
謝岩聽得心頭一凜,情知這是真正的“大事”,容不得信口胡說。當即沉思半晌後,道:“陛下,恕微臣無法作答。”
“何故?”
謝岩道:“兵者,大事矣,臣未詳加思慮,所言定有所失,恐誤國事。”
“也罷。朕所問太過突兀,卿家不知者不為罪。”
原以為此事到此結束,哪知道李治片刻後,又道:“謝卿家用兵獨到,屢戰屢勝,‘用兵高句麗’不妨多加思量。”說著,又停頓一下,道:“勿論‘水師’能否堪用,皆可納入其中。”
“臣自當儘力,定不負陛下隆恩。”謝岩情知馮寶所奏“重建水師”,多半能夠實施,而一旦開始,日後征討“高句麗”,怕是想躲開也不可能了。
可以說,謝岩猜測的基本不差!
在朝廷不用拿出錢財的情況下,李治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唯一所慮者,乃此事之具體安排。
“兩千料大船”是怎樣的存在,李治並沒有概念,但他隱約能感覺到,如此巨大的戰船,所擁有的“戰鬥能力”當屬驚人!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怎樣控製這驚人的戰鬥能力?要知道,“水師”可無法進駐關中,不論在“登州”或是南方,都遠離朝堂,若無法掌控,還不如維持現狀。
但“水師”帶來的利益,李治無法忽視,尤其是謝岩提出的“收稅”設想,那更是誘人,再加上有心啟用馮寶,卻又不可命其獨領“水師”,這些想法湊一塊,千頭萬緒,一時間難以理清,需要仔細斟酌。
皇帝雖然號稱“天之子”,實則還是一個人,且還是一個普通人。
無論“盛世明君”,或者“亡國昏君”,在本質上,其實都想乾好“皇帝”這份差事,誰也不希望自家王朝覆滅,但為何會有二者之間的區彆呢?很簡單,能不能如一個普通人那般“不恥下問”且可以“虛心接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而在這一點上,當今大唐皇帝李治,向來做的不錯!
與謝岩“夜談”後的第三天,李治於“日常朝會”後,召見“英國公”李績、“中書令”李義府、“門下省侍中”許敬宗及“兵部”、“吏部”相關官員,正式提議“擴充水師兵力”事宜……
皇帝禦駕“夜訪謝府”,此事知者不在少數。再結合謝岩與馮寶的“密切關係”,大多數人都能夠猜出與“水師”有關。
“重建”也好,“擴充”也罷,不過說法不同,對眾官員而言,日後誰來“督領水師”,那才是關鍵。
朝臣皆知,“水師”不堪大用久矣,今忽得陛下看重,其中必定有因,由此可見,“水師”軍官當會出現“大換血”,任誰也都想塞兩人進去,既顯示“效忠”,又可以在“水師”裡占得一席之地。
所以,隨著李治提議一出,大唐朝廷之上,圍繞“督領水師”人選,又出現了新一輪的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