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晉藩的三條道路(1 / 2)

“去兩廣?”馬吉翔直接傻眼。

“沒錯。”金維新一臉鄭重道。

事到如今,北盤江一戰,二十萬明軍土崩瓦解。

金維新自然知道昆明已經待不下去了。

所以晉藩和朝廷就必須得轉移。

當然了昆明也不是不能守,畢竟這座雲南的省會城防還是堅固的,糧草也異常充足。

要是南明一方下定決心,他們守昆明的時間絕對不會比吳藩要少。

守個一年半載都是保守估計了,畢竟昆明一帶有足夠十幾萬清軍食用大半年的糧草。

安排個幾萬守軍,絕不會像吳藩那樣半年就斷糧了。

隻是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守是能守住的,可問題是安排誰守?

讓永曆朝廷留在昆明?

這種問題想都不用想的,永曆可沒有吳三桂他孫子的骨氣。

要是永曆不能留在昆明穩定人心,那麼就隻能李定國帶著最後的萬名晉兵裹挾幾萬秦兵守昆明了。

可是如此一來,李定國待在昆明基本上就死定了。

畢竟正如李自成不敢待北京,指望著袁宗第擊破八旗主力解圍一樣。

李定國帶著晉兵待在昆明被圍死了,他也不能指望著白文選能夠擊敗吳三桂和多尼為自己解圍啊!

況且一片石之後,袁宗第、白旺這些都是李自成的嫡係,手底下的部隊也願意為李自成而戰。

而現在,李定國雖然相信白文選,可他的晉兵消耗殆儘,他相信白文選但是信不過白文選手底下的秦兵啊!

要是他帶著晉兵裹挾數萬秦兵守昆明,白文選就算能夠收攏十萬秦兵,在李定國看來也絕對指望不上這十萬秦兵能為自己死戰。

畢竟北盤江之戰時的秦兵表現還曆曆在目。

總而言之,信不過!是真的信不過!

既然李定國和永曆都不能留在昆明守城了。

那麼就隻能挑選秦兵去為朝廷,為他李定國,死守昆明了。

可還是那個問題,秦兵不願意為李定國死戰啊!

要是朝廷或者李定國留在昆明,說不定還能夠凝聚人心。

秦兵們本就對李定國,對朝廷頗為不滿。

要是李定國自己帶著晉兵和朝廷跑了,讓秦兵們留在昆明送死,這秦兵也是人啊!

既然是人,誰特麼願意當炮灰!

要是為了榮譽、為了信仰、為了金錢,說不定秦兵們也能咬咬牙搏一搏。

可這一年多以來,秦兵們得到了什麼?

論榮譽他們是黨附可望的賊兵。

論信仰永曆朝廷這幫貴物們的表現秦兵們可是看在眼裡,這沒法信啊!

要是永曆這個皇上能夠親自留在昆明督戰,說不定秦兵們一激動,頭腦一熱還能為咱大明搏一搏,可皇帝和晉王先跑了,這還打個屁!

論金錢就更彆提了,秦兵們什麼待遇大家有目共睹,這飯都吃不飽玩什麼命啊。

所以現在的南明,看起來軍力仍舊可觀,還有十幾萬大軍在雲南。

可昆明,是真的沒法守!

三藩之變時,吳世璠能夠堅守昆明八個月,期待馬寶等人的解圍。

但此時的李定國和永曆雖然擁有比吳世璠多得多的資源,但由於內部問題,南明一方甚至連堅守昆明都做不到,隻能進行戰略轉移了!

“晉王,孫可望此逆坐擁廣西,卻看著朝廷的二十萬大軍兵敗盤江!此刻朝廷危難,此逆勢必會萬分高興!”

“而以孫逆的貪愚之性,他勢必火中取粟,不顧唇亡齒寒之勢,一麵坐視昆明失守,朝廷和晉王失勢,一麵東下廣東,北上湖廣,擴大自己的地盤!”

金維新沉聲道:“事到如今,昆明已不可守,北上四川,蕞爾建昌,何當十萬人之用?”

“況且夔東之兵跋扈,定不聽從晉王的調遣,所以北上之策不可行也!”

“而西入滇西,深入不毛,我十幾萬大軍難以久持,況且滇西之地,乃煙瘴之鄉,實非中興之地也。”

“現如今,唯有效仿當日安龍一舉,我十幾萬大軍保護聖上,轉入兩廣,以我大軍之力,聖上之威,廣西的偽官偽將們,必不敢抗拒朝廷天威!”

“我十幾萬大軍可以廣西為基地,或東下廣東聯絡延平之師,或北上湖廣聯絡夔東之兵,如此一來,大明中興,指日可待!”

金維新慷慨陳詞,說的李定國雙眼陡然睜大。

晉藩在新會慘敗後,完全喪失了在兩廣打開局麵的信心。

所以在金維新的謀劃下,李定國走上了安龍接駕,交水大捷的死路。

而今昆明已經不可守了。

李定國和晉藩又一次來到了命運的轉折點。

“金少宰,你意欲讓孤仿安龍舊事,再跳出一次死地?”李定國緩緩道。

“沒錯,昔日晉王在局促於廣西一隅,無法匡扶社稷,力保大明,所以才取雲南為中興之地,而現在北兵日逼,昆明不可守。”

“無論是北上四川還是西入滇西,夔東和滇西都無法用做朝廷中興之地,唯有再行奇招,取兩廣之地,以為根本,大明才可中興!”金維新繼續分析道。

金維新其實說的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對於李定國和晉藩而言。

無論是去夔東還是去滇西,都不如去孫國主治理下的廣西合適。

另一個時空中,李定國和永曆朝廷其實除了北上和西撤外,其實也還有第三條路可以走的。

那就是南下廣西或者安南,通過義軍航海和鄭成功聯絡。

甚至在北盤江之戰前,南寧等地其實是在賀九儀的控製中的。

如果不是李定國在北盤江初戰失利後,匆忙下令賀九儀放棄南寧等地回援雲南。

李定國甚至在廣西連落腳點都有。

不過正如李定國最後為了自己的地位,不願意去四川和順軍餘部合流一樣。

晉藩最終是抱著寧為雞頭不為蛇尾的思想,撤入了滇西。

當時的李定國他的想法是覺得自己還可以搶救一下,先在滇西努力一波。

要是事情真的不可為了,雖然去不了四川了,但還是能夠帶著永曆前往安南,航海投奔鄭成功的。

總而言之,就是大權在握,生殺予奪的滋味太過於迷人。

所以李定國和晉藩為了自己的超然的地位和權力進行了所有的努力,不到最後一刻是絕不會回頭寄人籬下的。

隻是讓李定國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他部署磨盤山之戰時。

永曆帝轉進如風,竟然私自進入緬甸苟延殘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