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天價市值(1 / 2)

大國文娛 香港大亨 6046 字 9個月前

隨著新創業出版集團上市之後,香港整個媒體顯得非常亢奮。

當然了,酸葡萄還是有不少的,比如,《明報》、《星島》等等報業出版公司,自身還未上市,而且,即使上市也不可能給予多高的估值,所以,都情不自禁的刊登了一堆看衰的文章。

“新創業出版集團上市首日,發行價30港元,收盤價破80港元,總市值達120億港元,不僅僅成為香港出版界最大市值上市公司,其市值規模也超越了九龍倉、長江實業、和記黃埔、港燈、置地、渣打銀行等等傳統的大藍籌,成為香港第二大藍籌股,其市值規模僅次於彙豐。截至目前位置,香港上市公司中是指超過百億者僅有彙豐、新創業出版、渣打三家。”

“《信報》股評專家分析,新創業公司的基本麵雖然良好,但是100多億市值還是充滿泡沫,即使看好新創業係這個概念,但需要知道,新創業出版集團僅代表自己,並不代表新創業係其他公司,新創業係最優質資產還是新創業電子公司的遊戲產業,以及新飛電子公司的。這些真正世界級的產品,跟新創業出版公司都是毫無關係,投資者為新創意出版公司支付天價,非常不理智。即使考慮到未來的業績增長潛力,也不可能達到這麼誇張的地步。”

“百億市值太誇張,即使壟斷香港出版行業,一年市場規模也僅值50億,還得包括壟斷報紙、期刊、工具書、教材等等市場。一家出版業為主的上市公司,市值居然超過整個香港出版市場兩倍,太過於誇張……”

“香港資本市場絕大部分上市公司估值不到10倍市盈率,長江實業、彙豐銀行的市盈率甚至僅有5倍。市場上有大量的便宜貨可以買,投資者搶購60倍市盈率的新創意出版,完全不能理解。記住投資市場的金科玉律,無論再看好一家公司,也不能給予過高的溢價。目前,全球的債券市場,輕易可以買到年化收益率10%的債券,風險是極低的,收益率更的非常穩定。所有,業績穩定的公司而言,10倍市盈率對應債券市場10%債券收益率。即使是十年十倍增長的優質企業,25倍市盈率以上還是有點瘋狂。”

沒錯,現在香港資本市場,正是經曆了超級長壽的熊市,平均市盈率甚至僅7倍,在市場仔細挑選,甚至能找出不是老千股,估值卻低於3倍市盈率的好貨。所以,對於市盈率超過60倍的公司,還是覺得難以接受的。

畢竟,市場牛市時人們往往喜歡關注持續增長的公司,市盈率高一點沒什麼,隻需要增長預期能夠達到投資者的期望,自然能越走越高。

但大熊市中,投資者相對謹慎,選擇以穩為主,淨資產高、利潤高、分紅高,而估值比較便宜的公司,才是投資者的最愛。這種公司,完全不需要指望其增長,完全不增長,也一樣可以享受高額分紅,加上下一輪牛市市場平均估值向上走帶來的估值修複紅利。

而高估的公司,一旦增長達不到預期,其會從雲端跌落到泥地,雖然未必會死,但投資者卻會損失慘重,這就是為過高的價格買單交學費。

……

林棋拿著各家的報紙,看著張茹標了紅圈的部分,半晌後,笑道:“這些媒體分析的對,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上市公司,都不值得以比起同行更貴的估值去買。但是,他們低估了——世界頂級企業家的眼光!如果費雪還活著,那麼,他不會選擇摩托羅拉那樣的公司,而是會堅定的成為我的粉絲,持有我名下的上市公司股票幾十年,然後寫《如果投資成長股》,講述他投資新創業係公司幾十年,獲得驚人回報的故事。”

費雪是巴菲特的15%的老師,另外85%是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是價值投資的鼻祖,但他更喜歡撿便宜,就跟垃圾佬似的,不斷的翻找被低估的垃圾,進行套利。不否認他也研究成長股,但太過於謹慎,喜歡確定性的機會。

費雪則是一個身體力行的成長股投資者,巴菲特一開始跟他不熟,但後來買了費雪的書,一下子驚為天人,覺得相見恨晚。而基本上,巴菲特主要也就推薦幾本書,兩本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聰明的投資者》,其中《聰明的投資者》是格雷厄姆最後一本書,其還未出版的原稿是巴菲特啟蒙讀物。費雪的《怎樣選成長股》,很多觀念則是後來巴菲特不斷引用的金句。

另外,費雪也不是完全買成長股,他也寫過《保守型投資者夜夜安寢》這樣的書,實際上,保守型投資者不僅僅夜夜安寢,甚至收益率很牛逼呢!這跟《聰明的投資者》裡麵的論述,是異曲同工的。

基本上,後世很多的標榜價值投資的人,都是像複讀機一般,不斷的複讀,費雪、格雷厄姆、巴菲特等人的論述。

“……”張茹對於這個人的自戀和無恥,想要找出一些理論來反駁。但她發現,絞儘腦汁居然沒法提出合理的反駁理由。反倒是,越是思考,越能想起林棋的各種實現沒人能理解,事後卻創造了驚人奇跡的戰略抉擇。

沒錯,企業家未必需要淵博的知識或者是無窮的創新能力,最最關鍵的還是企業發展的十字路口中,做出選擇的眼光。

如果做對了選擇,企業可能突破瓶頸,在原本的規模上,繼續向更大的市場規模發展。而做錯了判斷,即使保住原本的市場份額也很困難了,有時候,一係列的混亂,會讓一家原本業績很還很穩定的業界江河日下。

比如,香港的置地公司,本該大力的擴張的時候,其保守經營,眼睜睜的看著李嘉誠、包玉剛等人,發展成了新的地產新貴。而到了70年代末香港地產熱過頭了,置地公司卻開始激進擴張,不斷的舉債,投資地產項目。最終的結果是,吃肉沒有吃到,挨打的時候,少不了置地公司。可以說,因為錯誤的抉擇,置地公司在香港80年代初期,虧損規模最大的地產公司。

而到了85年開始地產行業恢複元氣,一些度過了寒冬的地產商,開始重新進入了新一輪的增長期。但是置地公司卻被迫不斷發賣掉收租項目以此來償還欠下的巨額債務和利息。等到回歸之後,香港前十大地產商,都沒置地的什麼事情了。更是因為市場長期不看好,置地公司股價低的不敢相信,更是私有化退市了。

置地公司失敗,在於該激進的時候保守,該保守的時候又激進,又該激進的時候卻因為嚇破膽了堅持要保守。所以,置地公司成為香港地產行業的反向指標,如果置地公司都瘋狂的拿地,那說明地產行業差不多要崩盤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