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來中國大陸市場起來了,想要在影視行業發展,有著更大格局的大陸市場,何必要在先天格局比較小的香港市場發展呢?
歸根結底,香港僅是一座城市。在國內市場發展起來之後,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一座城市的票房就跟香港的票房差不多。
更何況,國內還有數千城市可以開發,每一個城市的人口,放到世界範圍內來看,通常都不算小城市。隨著城市的開發和人均消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很多原本沒有開發價值的城鎮,也擁有了巨大的商業開發價值。
……
林棋投資虎門影視基地的初期預算並不太高,僅有2億元作為啟動資金。
而虎門影視基地的發展,則是采取一麵投資拍戲,一邊建設的模式。
拍戲自然是《鴉片戰爭》,這部戲要麼不拍,拍了肯定是大片。
導演方麵的人選,林棋除了準備提名謝晉當副導演之外,還準備讓李翰祥擔綱導演。
李翰祥是香港電影行業縱橫幾十年的大導演,在五六十年代,就是叱吒影壇的金牌大導演,擅長於曆史、古裝、功夫電影。無論拿獎、賣座,都是拿手好戲。
當然了,到了70年代開始,李翰祥是套路有點老,被視為過氣大導演,為了票房著想,不得不拍風月片。
不過,近些年來,李翰祥厚積薄發,再度拍攝《慈禧傳》,整個係列分為《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同治中興》、《變法維新》、《八國聯軍》等五大部分。《火燒圓明園》不僅僅是叫好,而且,在香港大賣1500萬票房,在中國大陸更是轟動大江南北,全中國都知道了大明星劉曉慶。
也正是因此,林棋覺得李翰祥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導演人選,曆史正劇題材,正是李翰祥的拿手好戲。而謝晉導演則是90年代的《鴉片戰爭》的導演,這部電影投資規模1500萬美元,在90年代末的國內堪稱是天價大片。當然了,《鴉片戰爭》雖然是史詩大片,但卻限於當時國內電影票房市場的水平,全球票房規模加起來也就1000萬美元,可以說,賠本陪到姥姥家了。
對比電影的轟動效果,李翰祥的《火燒圓明園》完全不遜色《鴉片戰爭》,而在賺錢效應上,《火燒圓明園》是碾壓《鴉片戰爭》的。
兩個導演的水平而言,都算是不錯。但是,李翰祥還是更勝一籌,因為,其在駕馭曆史正劇這個厚重題材的基礎上,依然兼顧了商業市場,知道觀眾想要看什麼。
而謝晉則是缺乏商業片的熏陶,所以,《鴉片戰爭》水平是不錯,但是少了一些商業上的賣點。
在林棋找到李翰祥之後,李翰祥迅速的答應。因為,《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兩部曆史大片,既較好又賺錢,給李翰祥的新昆侖影業有限公司貢獻了大把從鈔票。但是,很快參演該片的演員遭到台灣封殺。
因為,台灣這個年代還是繼續跟大陸采取冷戰,並且,充分利用台灣市場作為籌碼,讓香港文化行業站隊。隻要跟大陸合作,台灣就封殺。
三流的演員和導演就算了,台灣那邊的官員也不是閒著蛋疼,研究每一部港片,是不是跟大陸合拍。但是,《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太火爆了!所以,台灣方麵按照這部片子的演員表進行封殺,除非是演員道歉認錯,寫保證書,永遠不跟大陸合作。
劉曉慶不在乎,因為她的大陸人,而且,也不拿分成,隻拿很少的固定片酬,所以,台灣封殺不封殺,跟她沒關係。
李翰祥則是人脈廣,到處打點一下,也能解禁其在台灣市場發行。
首當其衝的就是影帝梁家輝,台灣方麵暗示然他道歉寫保證書。但是,梁家輝脾氣犟,非常有骨氣的拒絕了台灣方麵的拉攏。於是,自然是上了台灣市場黑名單,有梁家輝參演的片子,就不要指望能在台灣發行了。
於是,整個香港的影視行業,將梁家輝視為毒草。投資人為了不得罪台灣,再也沒有人願意投資梁家輝的電影。
實際上,既是台灣在這個年代,既是利用市場為籌碼甚至可以直接封殺香港第一線大明星。
大部分的演員,沒有一個敢說不!
而梁家輝是少數敢於對台灣說不的人,所以,林棋敬佩他的漢子。
新片《鴉片戰爭》指明要梁家輝出演,並且,電影預算1億,梁家輝則是給1000萬片酬,打破華語明星記錄!
林棋也是用事實來證明,給台灣那個屁大的市場封殺,在乎個毛啊!
要知道,新創業電子公司的遊戲機,也是被封殺的。
但是,一堆台灣人借著旅遊機會,到香港大包小包的購買盤古主機和遊戲,這也不是秘密。每年台灣的旅客從香港搬運到台灣的主機和遊戲,價值不低於5億港元!
所以,牛逼的娛樂作品,是封殺不住的!chapter();</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