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提前到來的院線製(2 / 2)

大國文娛 香港大亨 3466 字 11個月前

即使是好萊塢電影巨頭,也是先重視美國的本土院線分成市場,之後,才是海外的發行業務的收入。因為,本土市場的渠道,能分到的收入是更多,也減少了關稅等等開支。所以,本土市場的一塊錢的票房,至少等同於海外三四塊錢的票房的分賬收入。

理想的情況下,就是本土市場就可以賺回一部大片的投資。之後,出口到海外市場,無論產生多少收入分賬,都不過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也正是因此,林棋將國內電影票房市場正式的試行院線製度,視為華語電影市場,真正開始騰飛的物質基礎。

相對於國內的市場而言,香港和海外的華語片市場的想象力空間,都是太小了。

“邵氏院線在國內市場已經開業了?”林棋很的驚喜。

“是的!”小雷拿著報告說道,“深圳邵氏影城,投資了1億元,擁有21個放映廳,最多可以容納5000名觀眾。並且,影城內設立購物商場、咖啡廳、網吧、圖書館和查克芝士餐廳等等不同的場景,開業一周以內,每天吸引超過十萬人才進入消費。一周積累超過百萬人次,人氣可謂紅的發紫。目前,平均票價5塊錢一張,但卻是不斷放映最新的電影,分為不同的觀影廳,既提供了社交氛圍,又有不同影片題材選擇。所以,極大的擴大了市場。”

隨後,小雷在林棋的電腦上操作,輸入邵氏院線的網址,將新聞資料放大給林棋過目:“這個……”

林棋看看新聞之後,看到每天收入超過8萬元的效益,不由點了點頭。票價不太高的情況下,居然能收入這麼多票房,說明了人氣是不菲的。

更何況,這麼大規模的影城,是會形成巨大的人流量,進出影城,會帶動周邊的生意增長。也正是因此,深圳邵氏影城,自己選址開發,整個影城大部分的場景,都是自主經營,實際上,收入可不僅僅是依賴於電影票房本身。

實際上,香港電影市場在92年已經觸頂,之後,就開始盛極而衰。原因有很多,其中,香港本地的電影院線數量不斷的減少萎縮,造成電影票房市場迅速的縮水,從原本是10億港元規模的市場,跌破4億港元。本地票房市場失守,而海外票房遇到越來越強大的好萊塢,更是全麵潰敗。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一度是代表華語片的巔峰之作水平。在亞洲市場,也長期是第一。而華語電影想要再度複興,最好的是在香港市場遇冷的時期,有新的市場可以補上這個缺口,乘著老一輩商業電影人才還未凋零,重新把這些人的經驗,複製到更大的市場。

這樣一來,市場才能在香港的經驗基礎上,發展到更高的水平和規模,減少了華語商業電影發展的商業積累。

而後世的很多華語商業電影,演技浮誇、特效五毛、劇情扯淡,更多主要是因為,經驗的問題。如果是有更多的經驗積累,投資、劇本、劇組、市場都不存在短板,也是能夠製作出好萊塢那樣的工業級水平的電影。而不再是停留在,小作坊,手工藝時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