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提前到來的院線製(1 / 2)

大國文娛 香港大亨 3466 字 9個月前

雙十一的工作的策劃案的彙報,僅僅是小雷工作的一部分。實際上,小雷的工作範疇,已經超過了新創業電子集團一家企業,作為林棋的私人秘書,新創業係其他的集團公司的一些情況,也是通過小雷過濾一遍,再挑重要的彙報。

其他不重要的,林總可以自己事後瀏覽工作郵件,或是在新創業係企業內網,可以了解到相關的事項。

而在雙十一策劃和籌備事情彙報告一段落後,小雷又將關於邵氏院線的國內首家影院開業的簡報遞給林棋過目。

國內的電影發行機製改革的文件,這次的改革,直接跳過了原本曆史上93年的過度改革,讓電影發型製度更加市場化。

從建國到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電影發行放映都延續一種統購包銷加層級發行的模式,即每部片子都由中影公司一次性以固定價格買斷,然後按照省市縣的行政層級依次派發到各地電影院。這種模式,非常不市場化,賣的好的電影和賣的差的電影,收入並沒有多少區彆,這樣一來,嚴重壓抑的電影投資的熱情。比如,《少林寺》當年那麼火爆,但實際上,製片商和發行商,僅能拿到賣拷貝的錢,相當於普通產品在賣,而不是文化產品,也體現不出,《少林寺》拍火了之後,能給影視製作方,帶來的利潤。

反倒是香港那邊《少林寺》僅有一千多萬出頭的票房,卻是遠遠比國內2億以上票房帶來的利潤要大的多。

因為,國內《少林寺》火爆,不過是火了底下的影院,購買了拷貝之後,不會再支付更多的票房銷售分成了。更過分的是,一個地區的影院放映過了之後,再把二手拷貝賣給下麵的放映單位。一份拷貝,可能被十家以上甚至更多的影院放映幾年之久,一直放映到電影拷貝作廢,不能再放映為止。然而放映了可能超過上千次,卻僅支付了購買拷貝一次的錢。

而香港采取的是市場化的票房分成,即使是再不好的分成製度,也比那種大鍋飯,熱門的電影和冷門的電影,都是賣拷貝。頂多是冷門電影賣幾十個拷貝,熱門電影賣了一百多個拷貝的區彆。

也正是因為,過去的製度壓抑了電影的投資熱情,投資方知道,最多全國的收入加起來,不可能超過200萬。所以,投資電影一般也就幾十萬至一百萬到頭了。成本一直壓的這麼低,自然導致改革開放初,國內根本沒有所謂的大片。

彆說的跟好萊塢大片比,就是跟香港的電影比,不說其他就是成本方麵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這也導致,改革之後,觀眾紛紛的看港台和海外的影片,國產片短暫的高潮之後,迅速的開始回落。

所以,到了90年代,進行了一次發行製度改革,不再是由中影公司一家單位作為發行方。也取消了那種一個拷貝多少錢的買斷製度,而是開始試行電影票房分成製度。不過,90年代的分成製度,並不是太成熟,管理方麵有嚴重的漏洞,瞞報票房很普遍,比如,試行院線製度之後國內票房不進反退,倒退到10億元一年的水平,停滯了多年。

一直到2003年左右,院線製度改革成熟之後,電影票房市場才迎來了十多年時間增長了近50倍,也使得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成為僅次於北美的超級大市場。

而之後的國產電影,固然是有不少爛片,但是《戰狼2》、《紅海行動》這樣這種意義上的大製作、大場麵,也是越來越多。這主要是因為,院線分成製度,讓一些真正好看賣座的電影,是有收入和利潤的。

總的來說,國內電影想要源源不斷的擁有大片,主要應該是靠國內電影院線市場的開發。海外的票房分成,僅僅是補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