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聯想公司的管理層,柳聯想和楊元勤等人,開始分彆在深圳、京城等地奔走遊說,幫助聯想集團能更快的在國內a股上市。
相對於其他的企業,上市還是困難重重而言,對於聯想而言,上市其實並不是很難。因為,聯想公司背後的兩大股東,都不簡單。
新創業係雖然名義上是港資,但國內高層並不把新創業係當外人。香港那些小有資產的,幾十億百億級富豪,在80年代,都能被國家領導當做貴賓一般招待。主要就是因為,那時候,中國還是太窮了,對於資金太過於饑渴,隻要能吸引到投資,即使是讓國家高層大佬親自出來招待商人,也一樣是沒問題的。
現在,國內雖然依然重視招商引資,但是……更多是地方官員積極奔走!改革開放初期,高層禮賢下士的吸引海外商人來投資,也僅僅是初期的千金市馬骨。更大的意義,甚至不是招的那些資本,而更多是對國內宣傳,政策逐漸轉型到以經濟發展為重心了,跟過去不一樣了。
當然了,就算是現在甚至是未來,新創業係生意大到這樣程度,已經不僅僅的生意,甚至可以說上升到政治高度。
另外,聯想公司還有中科院背景,雖然,一開始中科院僅是給了辦公室和幾個板凳,以及,早期的10多名員工的工資是中科院給發的,很多人編製一開始也是中科院的。當初,中科院支持聯想公司創業,也僅僅是中科院的資源有限,不能讓所有人都有正經的科研項目可做。一些無事可做的年輕人,荒廢著怪可惜的,所以,中科院支持這些沒項目做的的閒散人員創業,隨便做點什麼都可以,重要的是賺錢養活自己,不給單位增加負擔。
基本上,聯想應該算是超額完成了中科院的期待,沒有給單位帶來負擔,而且,企業主見做大規模之後,還給中科院帶來實打實的財務投資回報。
後來,中科院和科研相關的高校,比較喜歡搞風投,利用科研優勢去創業。更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對聯想公司這筆投資,給中科院帶來的巨額回報,以至於,不僅僅是中科院後來依然不斷的尋找下一個聯想,積極的孵化更多的小項目團隊。而且,國內的很多有科研背景的高校,也都是利用自身優勢,將研發變成產業,.成為風投領域,不可忽視的高校係風投。
後世,很多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上市公司,前綴甚至是加上學校的名稱。比如,科大xx,一看就知道,這家公司是科大孵化出來的高科技公司。川大xx,也和顯然的標明了跟川大的關係。中科xx,這類上市公司,應該是中科大孵化。
這些高校不僅僅是有科研方麵的背景,而且,還是有政治背景的,其孵化的項目,想要上市,天然是比同類的企業更具備優勢。
所以說,很多人經常表示,美國的風投怎麼怎麼的,仿佛就跟中國沒有風投一樣。
實際上,隻要嘗到了利用教育和科研背景進行孵化,能夠賺錢,中國的高校一點也不傻。在中國很多資本,對風險投資很陌生的時候,很多科研高校和單位,已經在做風投了。
隻不過,一開始沒想到,風投最終變現途徑是上市套現減持股票,將投資利益更公允的變現。
如果不上市的話,國資控股的企業的股權轉讓,處理起來就很麻煩。因為,涉及到資產轉讓,總會有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嫌疑。
而上市之後,按照市場價出售,則是沒有理由指摘,因為,有了股票交易市場,就有了市場公允價值,市場公允的價格轉讓資產和股份,相對而言,也就不存在黑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