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技術人員,錯誤的用荷蘭工人的工作意願和學習鑽研意願來衡量這個時代的中國工人。
實際上,這個時代的中國工人,除了吃大鍋飯的國營企業之外,其他的企業為了生存著想,都是把人類的潛能發揮到了極限。
再簡陋的工作環境,隻要給足了薪水和待遇,工人都會瘋狂的學習,迅速的讓鑽研出一套可行的生產方案。
“不是我們不需要生產線,而是,不能單純的等生產線安裝,才開始組織生產,那樣就太慢了。中國目前最大的紅利,在於有幾千萬名高素質的老技術工人。隻要我們這批老技術工人還在,那麼,再簡陋的環境下,我們都可以完成人類手工可以製造的出來的工業品。”一名年齡超過60歲的老技工曹晶解釋說道。
傑克.飛利浦聞言不禁豎起大拇指,說道:“還是過去的老工人更可靠,我們歐洲也差不多是這樣。二三十歲很多的年輕人,誇誇其談,但肯耐心做事的很少。以至於,很多複雜而枯燥的工作,隻能依賴四五十的老工人去做。”
“我們這邊年輕工人,雖然差了一點,但肯努力學習。畢竟,我們提供的工資,遠遠超過其他單位。”老技工曹晶自豪的說道。
這名老技工,過去是支援三線工程,跑到大山裡麵挖洞,把機器設備藏在山裡麵,進行生產。這種模式之下,要求技術人員的素質全麵,而不是專精。工業產能也是分散,而不是集中。這種思路,是以大規模全麵戰爭有可能爆發作為前提,而做出的部署。
當然了,世界大戰、核戰爭一直沒有爆發,改革開放以後,高層做出判斷,認為未來幾十年內爆發世界大戰的概率也不大,所以,才逐漸開發沿海地區。
改革開放的做法當然是對的,但也有巨大的失誤。比如,一味為了經濟發展,把過去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的三線城市的工廠拋棄,造成了資源極大浪費。
尤其是人力資源的浪費,不少國營企業的熟練老技術工人,為了子女能頂替自己的職位,所以,提前退休。換上了那些基本上沒有本事沒經驗的年輕人上崗,進一步惡化了國營企業的效率。
更浪費的是,一堆五十出頭的技術人員,原本擁有一身的技術,這些技術年輕人即使肯學,沒十年二十年也不能掌握。而這些素質更好的人才,給素質更差的返城或待崗的年輕人讓出崗位。
國營企業效率最低的時期並不是改革開放前,恰恰相反,是80年代~90年代,鼓勵年輕化的時代,國營企業效率降至冰點。因為,一大批什麼都不會的年輕人,頂替了生產經驗豐富技術水平紮實的老技術人員。
國內很多短視的企業,把這些老人家當作負擔。但是,容健在林棋的建議下,在全國各地的企業禮聘這些老工人。
以至於,新愛電子對於技術人員不講究“年輕化”,反而搞逆曆史大勢的“老年化”。
“年輕化”這種所謂的政治正確,本質上不過是國家解決不了年輕人的就業崗位,迫不得已鼓勵上了年紀的人提前退休,讓出崗位。在政治上,這是正確的,畢竟,年輕人失業的多了,社會就不穩。
但在企業層麵來看,這就未必正確的。尤其是,現在的熟練老工人的工資,又不是太高,那麼,憑本事招人,當年是優先招聘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工人,而不是什麼都不會,需要慢慢帶慢慢學的年輕人。
況且,經驗豐富的老技術工人,他們還可以以老帶新。
像曹晶這種老技工,新愛電子廠沒有一千也有八百。有些的國家從各單位抽掉過來了,但更多是後來企業主動挖過來的牆角。
這個年代剛畢業的大學生,國家統一分配工作,新愛電子搶不到幾個,但是,這些退休老人家,總不會有人跟他們搶吧?chapter();</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