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亂世之中,人人自危,誰也不敢輕易相信他人。
更何況兩人理念不同,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兩個公虎。
劉虞還是公孫瓚名義上的領導,公孫瓚並不打算屈服。
他心中仍有雄心壯誌,渴望重振旗鼓,再次挑戰袁紹。
要想實現這個夢想,他必須首先解決與劉虞之間的仇恨。
於是,公孫瓚開始暗中積蓄力量,招募兵馬,準備與劉虞決一死戰。
而劉虞很快知道了公孫瓚的小動作,他也不甘示弱,他開始加固城牆,訓練士卒,以防備公孫瓚的進攻。
兩股勢力之間的仇恨越積越深,一場大戰似乎已經不可避免。
公孫瓚和劉虞關係繼續惡化,他還像個小強,屢戰屢敗還在招惹袁紹。
這時,朝廷以李傕、郭汜為主,他們讓漢獻帝派太仆趙岐去關東,他的使命是勸說公孫瓚與袁紹罷兵言和。
趙岐帶著朝廷的詔命,踏上了前往關東的征程。
他首先來到公孫瓚的營地,向公孫瓚傳達了朝廷的意願。
他言辭懇切,以周公、召公之德為喻,希望公孫瓚能夠放下仇恨,與袁紹和睦相處。
公孫瓚回想起過去與袁紹的種種恩怨,罷兵是不可能罷兵的,雙方早已經成為死敵。
然而目前公孫瓚連番大敗,需要時間重塑軍隊。
他名義上答應了趙岐提議。
並提筆寫下了一封信,信中說道:“趙太仆以周公、召公之德,奉詔命前來宣示皇恩,勸雙方和睦,我猶如撥雲見日,欣喜若狂!過去賈複、寇恂二人相互危害,幸有世祖為二人排解糾紛,此後二人並駕齊驅,消除誤會,當時人為此而讚美。我身處邊郡鄙陋之地,幸得以與將軍共處,此乃將軍眷顧之恩,也是公孫瓚之願。”
趙岐拿著公孫瓚的信,又前往袁紹的營地。他將信交給了袁紹,並再次闡述了朝廷的意願。
袁紹聽完趙岐的話,又看了公孫瓚的信,心中不禁陷入了沉思。
雙方都很清楚,他們不可能言和,隻是袁紹剛拿下冀州、青州需要時間消化。
冀州和青州並未完全拿下,還有很多反對勢力,比如黑山軍和青州黃巾賊。
另外長期的戰爭已經讓雙方都疲憊不堪。
最終,袁紹決定聽從趙岐的勸告,引軍南還。他派出使者,向公孫瓚傳達了這一決定。
公孫瓚得知消息後,也決定暫時罷兵言和。他派出使者,與袁紹的使者會麵,雙方達成了停戰協議。
公孫瓚答應和袁紹和解,實際上他還有另外一件大事要做。
買就是解決幽州州牧大人劉虞。
前麵自己派兵攻打袁紹,幽州州牧大人劉虞老是反對,並對他的稟假進行了嚴格的限製。
公孫瓚肯定對此大為不滿,他憤怒地認為劉虞在阻撓他的大業,於是多次違反節度,甚至變本加厲地掠奪百姓。
劉虞看著公孫瓚的所作所為,心中無奈又憤怒。
他嘗試阻止公孫瓚的掠奪行為,但公孫瓚卻置若罔聞,甚至多次搶奪劉虞準備賞賜給外族的物品。
劉虞無法製止公孫瓚的暴行,隻得將此事上報朝廷,訴說公孫瓚的罪行。
然而,朝廷對於兩人的紛爭也感到無力處理。
公孫瓚在幽州勢力龐大,朝廷也無法輕易對他進行製裁。於是,這場恩怨糾葛便一直持續下去。
公孫瓚也想趁著和袁紹罷兵言和這段時間解決劉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