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在楊太後身後的趙氏宗老,也為之一愣,表情呆滯,一時搞不清楚楊太後的路數。
太後,難道你這麼快就叛變了?說好的,為這大宋朝留下最後一抹氣魄風骨,慨然赴死?
前一刻還言猶在耳的約定,下一刻就若垃圾一般,被拋諸腦後。
儘管心中叫囂,滿腹懷疑,但長期養成的習慣和生活的閱曆,讓僅剩的幾個老人,明智地閉口不言。
他們相信,太後此舉定有深意,會給他們一個滿意答複。
果然,不出所料,楊太後的話中藏著後手。
隻見其對楊康錯愕的表情,滿意不已,不等其反應,就繼續說道:“你說的不錯,皇帝確實是被天雷劈死,眾目睽睽之下,難以辯駁,這大宋江山確實到了儘頭,子孫不肖。”
就在眾人越聽越迷糊的時候,楊太後話頭忽然一轉,“但老趙家的子孫,雖然庸碌、懦弱、貪圖享樂,但絕不是拋棄百姓之人,所以,他們早有自知之明。
當初鼎力支持北伐之戰,後又全力協助與草原民族的戰爭,曆經兩代帝皇,目的便是為了消除外患,其後便留下一道聖旨,為天下百姓,擇選一名真正為他們做事的明君。
願以老趙家的無上權勢,換取百姓安泰,以解內憂,以富百姓。”
“所以!”楊太後話音一頓,目視全場,語氣激昂,“不是你楊康為民請命,推翻舊朝,而是我趙家,甘願為百姓放棄這大好江山。
否則,你又怎能一路順利回到臨安,勢如破竹地攻入皇宮,當我大宋的其他兵將,都是軟柿子不成?”
幾位宗老聽得涕淚橫流,百官聽得羞愧難當,禁軍統領難以置信,楊康和場中兵將為之震動,一時訥訥無言。
隱匿在一旁的李天生,嘖嘖稱奇,對楊太後的這番言語,真心佩服,以退為進,先抑後揚。
既承認皇帝被雷劈死的事實,又拋出趙氏知曉江山易主的事實,後又指出趙家皇帝早有準備,將趙家江山拱手相讓,給為百姓謀福的明君。
這一番,不過是象征性地的抵擋一二。
這話一出,場中這麼多人在,定會傳出去,屆時,占據大義的將是趙氏,在已成定局的事實麵前,留下一個好名聲,博一波讚揚和同情。
百姓可不會計較,究竟誰對誰錯。他們隻聽與自己有利的言論,隻會同情弱者。
到時,與成功上位,執掌大權的楊康相比,強弱顛倒,處於劣勢的趙氏,將更加惹人關注。
至少在明麵上,趙氏宗族子弟的安全,又多了一層保障。楊康作為新君,為天下考慮,不得不放棄、甚至保護趙氏宗族子弟。
最次的也是睜一隻看,閉一隻眼,任由趙氏子弟生死隨意,不加乾涉。
而楊太後的這一反擊,又含有一層引出那份聖旨的意思在內,他人可能不懂,但楊康和李天生心知肚明。
逼得楊康不得不心裡含淚,臉上露笑的“心甘情願”地接受。
畢竟接受上代皇室的禪讓,是美談,是正統,無人再會譏諷,楊康來路不正。
而若是楊康不接受,在這場麵中,即使其之前做的再多,暴力上位,終究要受世人詬病。
故而,他需要楊太後“背書”,至少經此一幕,表麵上,無人敢在明麵上置喙,楊康得位不正。
至於文武百官,一些被蒙在鼓裡的人,自然不敢多加妄言,另外一些,雖然有所猜測,但明哲保身,即使要出力,也不會得罪死其中一方。
裝傻、附喝,才是明智的生存之道。
而一些手握兵權的將領,一個個都呆在自己府邸,不去摻合,自然不會反駁,待到事情塵埃落定,自然不會多嘴。
此刻,場中
見眾人無從反駁,尤其是楊康一副恭聽教誨的模樣,楊太後心中不得不承認,眼前這小子,確實比趙氏子弟,更識時務,懂進退,知形勢。
一時有些意興闌珊,隻想快些完成此事。
所幸在言語占據上風後,見好就收,懶得多言,直入主題,“故而,先帝和皇帝在世時,曾留下一道聖旨,裡麵寫有下任帝皇的名選,隻是這道旨意,被交予了那位青山仙君,想來,帝都發生如此大事,那位心懷天下的仙君,肯定不會錯過。”
如果說,楊太後之前的話,在眾人心中掀起波瀾,那麼,此刻,她的話,就猶如一塊巨石砸入水中,濺起大片水花。
將眾人澆得全身浸濕。
隻是,不知或許是為了報複,膈應一下躲在暗中的李天生,這位大宋朝最後的太後,在提及心懷天下四個字時,語氣加重,牙齒緊咬,破有幾分咬牙切齒的味道。
隻是因為消息,太過震撼,故而隻有李天生、楊康等少數人,聽出了其中的譏諷。
隻不過,如今都不會與其多加計較。
而就在楊太後話音剛落的當口,伴隨著一聲清脆的鶴鳴,天邊一人一鶴飄然而至,青衣、白鶴,飄動的衣袂,飛舞的長發,飄渺的雲霧。
這一幕儘數落入皇宮眾人眼中。
白鶴身上,那道清晰的身影,就猶如臨凡的謫仙,乘奔禦風,出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