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化工廠投產(1 / 2)

1925年9月1日,池州府第一綜合化工廠正式投產。

由於暫時采用的是電弧法硝酸工藝,是用高壓電弧,使得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進行反應,生成氮氧化物主要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不溶於水,所以需要用空氣將一氧化氮氧化到二氧化氮,在與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得到了硝酸溶液,可以通過精餾提純來得到濃度較高的硝酸。

目前來說,初步生產出來的硝酸可以達到60%左右的濃度。隨著硫酸廠的生產進入正軌,可以通過濃硫酸在硝酸溶液中的脫水蒸餾,進一步提高濃度。

這個方法較為簡便,同時需求量較大的隻有電能和硝石。

為此,該生產線還附帶了一個火力發電廠。

電弧法的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電能大量浪費,電離空氣之後加熱氣體,大量強光和熱量時的能量白白損失。如果將能量全部轉化為硝酸的話,1度電應當轉化出五斤的硝酸,但實際情況來看,1度電隻能出產80克左右的硝酸,反應的轉化率隻有3%。

同時,後續的提純工藝也較為複雜,精餾的負荷非常大。在氨氧化法沒有誕生之前,電弧法一直是生產硝酸以及固定氮的主要方法。到1925年,整個世界通過電弧法得到的氮產量有34萬噸。

在純堿的生產上,也算是除索爾維工會的純堿生產成員外,第一次打破了索爾維法製堿工藝。由於前期合成氨的產量暫時跟不上,所以相較於索爾維製堿法,在氯化鈉的利用率上更進一步的侯氏製堿法暫時無法使用,等到後續二期工程的合成氨廠擴建完成,將完成從索爾維法向侯氏製堿法的過渡。

在完成了對化工原料的生產之後,1925年末,一廠和二廠開始分彆開展雷汞,雷銀,硝化甘油,硝化棉,無煙火藥,二硝基萘,炸藥等軍用產品,以及像肥皂,火柴,皮革,玻璃儀器,造紙等日用化工品的生產。

在一年的建設之後,原先的一條生產線變成了具有一定化學工業配套的化工基地,1925年,肥料廠正式投產,設計指標為年產合成氨一萬餘噸,稀硝酸兩萬餘噸,濃硝酸一萬餘噸,硝酸銨三萬餘噸,另有甲醇4000噸。

同時,染料廠的年產量為八種還原和冰染的染料2900噸,14種中間體約8000噸,像硫酸等六種無機化工產品,可以達到兩萬餘噸的產量。

電石廠的設計建造能力能夠做到年產電石一萬餘噸,碳氮化鈣8000噸左右。

而在至關重要的農藥方麵,新設立的三廠年產666農藥約2000噸,著名的ddt農藥約1500噸。

ddt全稱二氯二苯三氯乙烯,於1874年由德國化學家齊德勒合成發明,當時采用的方法是使用三氯乙醛與氯苯在濃硫酸做催化劑的條件下反應合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