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的國策很簡單,就一句話。
那就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從此以後,文官集團徹底掌控了兩宋的政權。
文官集團也從兩宋一直延續到清末。
持續的時間也長達一千年之久。
不過文官集團並不是某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的聯盟,而且沒有設置準入堡壘。
隻要有能力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實現階級躍升。
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注入,所以士大夫階級遠比舊貴族勢力更健康,也更有活力。
雖然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對文官集團並沒有什麼好感,但是明朝的國策和兩宋相差不大,都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因為文官集團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
遠比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要對付的五姓七望的勢力龐大得多。
可以說,天下的讀書人都是士大夫階級。
而統治者始終都隻能依靠讀書人來幫忙治理天下,教化百姓。
所以勇猛如朱元璋,也隻能拿個彆或者一群官員開刀,但是始終不敢對付士大夫整個階級。
甚至還對士大夫階級采取拉攏的政策。
比如說士紳不納糧,不繳納賦稅等等。
大明的賦稅製度十分奇葩。
比如說商稅收的很低。
又比如說士大夫階級不用納糧等等。
隻要有本事考取了功名,成功躋身士大夫階級,那麼恭喜你,你這輩子基本上就可以衣食無憂了。
哪怕隻是考取最低等的秀才功名,不但可以免除徭役之苦,而且還可以見官不拜,家中如果有良田的話,還能免稅呢。如果成績好,每年還能在朝廷領取一定數量的廩米俸祿。
這還隻是最低等的秀才功名。
如果是舉人或者進士,更不得了。
不但有官做,而且還會有人主動將良田雙手奉上。
這可不是貪汙行賄。
而是擁有功名的讀書人名下土地都可以免繳賦稅。
所以很多有土地的百姓為了不交賦稅,就會主動將家中良田轉贈給有功名的讀書人,用這種法子合法避稅。
這種合法避稅的法子從明初一直延續到清朝雍正年間。
世人皆知。
所以明清兩朝投獻’之風盛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大家一起薅朝廷的羊毛。
所以明末的時候明朝中央政府財政崩潰,中央政府的國庫裡連老鼠都能餓死,但是民間有錢人比比皆是。
反賊李自成打進燕京城,崇禎皇帝自掛東南枝之後,闖逆在燕京城大肆搜刮,竟然搜刮出足足7000萬兩白銀。
但是在燕京城還沒有攻破的時候,崇禎皇帝竟然連一萬兩的勞軍銀子都拿不出來。
那麼大明帝國的錢在哪兒?!
就在這些為富不仁的士大夫手裡。
清朝建立之後,康熙帝為了“仁君”名聲,對士大夫階級也十分優厚。
所以導致康熙後期國家財政崩潰。
一直到雍正這個狠人登基稱帝之後,一方麵製定各種政策,另一方麵則是啟用酷吏。
雙管齊下打壓士大夫階級。
清朝的財政崩潰局麵才得以緩解,也才又延續了一百多年。
可以說,清朝如果沒有雍正帝的話,估計最多延續到乾隆這個敗家子就會被推翻了。
不過雍正帝在曆史上也沒有什麼好名聲。
原因很簡單。
那就是因為他對讀書人太狠了。
曆史上隻要對讀書人狠的皇帝,不管是明君還是昏君/暴君,反正在曆史上都沒有什麼好名聲。
讀書人就是這點狠。
我在現實中對付不了你,那就用筆寫死你。
這叫做精神勝利法。
那麼,雍正皇帝到底用了什麼政策打壓和限製士大夫階級呢?!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攤丁入畝。
火耗歸功。
前者的意思是官員地主也必須繳納賦稅,即廢除官員、地主免稅的特權。
導致投獻"之風戛然而止。
第二條的意思是廢除延續數千年之久的人頭稅,將人頭稅攤入田賦之中。
最後一條則是將火耗全部歸功,從源頭上製止了官員和胥吏合法貪汙。
三管齊下。
不但延續了清朝的壽命,而且還增加的中央朝廷的收入。
所以雍正在朝的時間雖然隻有十幾年,但是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把康熙造成的亂局麵給收拾了,還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一份豐富的家底,供乾隆揮霍。
除了雍正,葉瑾對清朝的其他11個皇帝都沒有什麼好感。
但是雍正帝確實可以稱之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