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監生入仕大致有四條途徑:一是通過升堂積分出身;
二是通過科舉考試得官;
三是通過報考教職得官;
四是通過曆事出身得官。
所謂的升堂積分出身,就跟現代大學學分差不多,每年通過考試,然後會獲得0.5或者1個積分,一年內隻要滿了8個積分,那就可以順利畢業,從而獲得做官的資格。
可不要小看升堂積分出身,在明初的時候,相當於參加科舉考試獲得二甲賜進士出身,將來如果仕途順利的話,做到六省堂部高官的比比皆是。
至於參加科舉考試,這個更好理解。
那就是和普通科舉考生一起參加科舉考試,隻是免了會試以前的所有科舉考試,直接參加會試。
通過報考教職得官,就是覺得自己的才學不夠,不能通過升堂積分得官,參加科舉考試又沒有把握,就可以參加報考教職,考試通過之後也能做官,但是一般隻能做教諭之類想小官。
最後一種是通過曆事出身得官。
根據《明會典》記載,國子監監生曆事的考核分為四類:其一是才力不及者,送還國子監讀書,就比如說被葉瑾毆打好幾次的呂大傻子,就是因為‘才力不及”,所以一直在國子監留級,不能畢業做官。
其二是奸懶者,發充下吏;就是偷奸耍滑的國子監監生,隻能去做衙門胥吏了。
其三勤勉者,鬆吏部附選,仍令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就是有了當官的資格,但是需要等到有缺額才能去做官,而且還排在積分得官之後。
最後則是平常者再曆。這句話更好理解,那就是才能一般,但是很勤奮的人,也有選官的資格,但是要排在最後,等積分得官和勤勉候官都選完之後,才能輪到自己。
不得不說。
朱元璋設計的這一套國子監選官製度,真的比單純的科舉考試製度還要完善得多。
而且國子監監生不僅僅學四書五經,而且還會學其他雜學”,比如算學、公文、製藝等等。
明初國子監監生的真正才學,可比那些隻知道苦讀四書五經,然後參加科舉考試的科舉考生強多了。
隻是後來國子監淪為權貴子弟刷做官經驗值的場所之後,科舉考試才逐漸成為做官的正途。
不得不說,這也算是曆史的一大退步啊。
如果明朝能夠堅持任用國子監監生做官的話,估計明末悲劇就能夠避免了。
而鄧譯作為國子監監生,但是能夠通過科舉考試蟾宮折桂,足以說明此人是有一定的才學的。
而且作為已故寧河王鄧愈庶子,享受的官場資源也不是普通讀書人能夠比擬的。
所以鄧譯雖然是應天府附郭縣江寧縣的縣令,但是他依然在這個位置坐的穩如泰山。
不但坐的穩如泰山,而且還能在皇帝老子的眼皮子底下撈的盆滿缽滿。
要不然,以他七品芝麻官的那點俸祿,以及庶子的身份,怎麼可能經常來秦淮河這條銷金窟裡逍遙自在?!
洪武年間,朝廷為了促進消費,並不製止官員留宿煙花柳巷。
但是如果讓錦衣衛那些惡犬嗅到你貪汙腐敗的證據。
嗬嗬。
那你就等著錦衣衛上門吧。
但是鄧譯作為已故寧河王之子,其他人對錦衣衛避如蛇蠍,他可不怕。
原因很簡單。
那就是他那個死去的爹可是為國征戰而死。
現在的朱元璋也沒有顯現屠殺功勳的跡象。
所以對他們這些勳貴之子雖然有些嚴苛,但是很多時候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就導致了有些勳貴子弟做起違法亂紀之事的時候,就有些肆無忌憚了。
“老爺…”坐在鄧譯旁邊的那個小娘子見鄧譯興致盎然的盯著戲台上的花旦,不免有些吃味。。
聲音嗲嗲的說道,“是奴家不夠好嗎!?老爺為何有了奴家,心裡還想著彆人啊?!”
鄧譯這才回過神來。
開懷大笑道,“哈哈,老爺的心裡隻有你,哪還有彆人啊。”
“哎呀,人家哪有戲台上那個小娘子美了,隔了那麼遠都讓老爺看呆了。”小娘子幾乎將整個身子都朝鄧譯靠了過來。
倒了一杯酒遞到了鄧譯生前。
這套動作鄧譯自然駕輕就熟。
接過酒杯才一飲而儘。
讀書人就是會玩。
幾杯酒下肚,鄧譯已經覺得渾身燥熱難擋了。
快六月份的應天府,已經算是進入了夏天。
如果不下雨的話,應天府內外都跟火爐似的,快把人都給蒸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