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新西涼軍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那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比漢直道曆史悠久,而且更為出名。
在行軍方麵,它與漢直道路徑在高奴以後出現明顯差彆。秦直道竟然是穿越崇山峻嶺,近乎筆直的北上膚施,乃至河套。
換言之,秦直道比漢直道更短,可以完成超越。
秦直道與漢直道產生明顯分叉的原因在於,兩者的功能、定位略有不同。
秦直道的軍事、政治用途比漢直道更加明顯,這條路就是為了軍隊快速轉移而設計,所以直接北上,不會像漢直道為了民生和商業的原因,轉向東部居民點繞路過去。
這樣,走秦直道比漢直道估計要近一百裡路。
三百多年來,這條路由於實在偏僻,修繕成本過高,已經被遺棄,隻有常年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以及一些倒鬥者才知曉它的確切方位。
不過,這已經足夠了,即使沒有申隆這樣的能人,四海商幫也通過各方情報碎片,了解了這條道路的走向,並基本知曉周圍的自然條件。
雖然艱難,但對於經過訓練,且物資充沛的新西涼軍來說,自然是要迎難而上了。
申隆、於毒、薛夏率領三千戰兵,四千工程兵踏上了這條挑戰極限的道路。
最開始的一段路,還隻是難以尋覓,亂石擋路。到後麵,就需要卸嶺部和其他工程兵一邊開山鋪路,一邊日夜兼程了。
幸虧軍中有向導、司南,以及精通山地行軍的部隊和近乎專職的工程部隊。兩天時間,新西涼軍超過計劃,足足走了兩百三十裡路。估計可以追上對方的畜群和潰兵。
但是後麵越來越難,其中穿越走馬水的那一段尤為艱辛。此處是河流上遊部分,河道雖窄,但峽穀深邃。工程兵完全不清楚秦時是怎樣通過的,所以無從下手。
申隆拿出他的看家本事,他挖出地下的深層土壤,發現此處原本水位在半山腰的高度,這樣峽穀剛好沒有那麼深邃,正好可以搭橋過去。
估計這橋梁是木質結構,又有木墩支撐橋身。人員馬匹和較平的車輛可以直接通行,重型貨物很可能是拆卸下來,一一運過去。
可是,現在水位已經跌倒穀底,連過都過不去,根本無法搭設橋梁啊。
卸嶺部的辦法是,先用蜈蚣掛山梯下到峽穀底下,再用同樣的辦法,爬到對麵山峰之上。
兩邊鏈接好繩索,再用繩索傳遞鐵鏈,之後鋪設木料,建造橋梁。
這個辦法當然可行,但是需要用一天的時間完成。這樣的話,即使秦直道比漢直道近一百裡地,那也很難完成超越圍堵。
這裡也沒有粗大的樹木,可以用來蕩繩索過去,怎麼辦呢?
這回連申隆都有些手足無措,難道這個從秦直路超越對方的作戰計劃,因為前路難行,就要放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