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 改變士族(2 / 2)

童遠知道這個時候一石是240漢斤,幸好自己底子還在。

隻聽那教員說道:“這次運算要靈活運用乘和除,乘是《算數書》和《九章算術》的第一課,除是平日分配物資很可能使用的運算。”

“剛才很多人算的慢,是因為隻會十以內的乘,或者忘記了怎麼除。現在我請最快得出正確答案的學員,給大家展示一下。”

學堂上很快熱鬨起來,除了這次計算,眾人又練習了多次乘除。

看完這一次,童遠倍感欣慰。

其實現在童遠統治區無論政治、軍事、民生,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這是過渡期不可避免的,各種因素相互聯係,又相互製約。

軍屯就像自給自足生產士兵的加工廠;民屯又像組織起來分工合作總是各行各業的生產者;小農就像任人宰割的綿羊;地主豪強的農莊則是自家私人王國;士族就是地主中壟斷著知識和話語權的一小部分。

童遠與衛覬談話的核心就是以減稅、免稅換取世族豪強控製下的權利,以屯田吏員替換世族豪強掌控的地方官員,消除郡縣以下的私人各家統治,使童遠統治區政令一體。

這種替換,主要官員要從其他地方調入,基層吏員、中層吏員從當地產生;縣級一、二把手過幾年調換,當然不是對調,這種做法隻能減慢新的世族豪強取代舊的世族豪強。

但新的士族豪強崛起是必然的,小農經濟不可能永恒不變,這是不可抗拒的發展規律。

如何主動利用這種客觀,改變士族掌控國家命運,讓士族無法壟斷知識、話語和官場,就是童遠、衛覬、張既這些主要領導人的重要課題。

衛覬已經領會了童遠的談話精神,也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衛覬也是士族出身,但他從青年起就開始關注國家大事,研究過秦朝的崛起和漢朝的興盛與衰敗,初步認識到士族主導下國家必然衰退。

這些年來,童遠的政治體係離不開衛覬和張既,方針、政策的製定、建立、落實。

落實多靠張既,而對付頑固士族則多數出於衛覬的手筆。尤其對傳統士族這個毒瘤,他比彆人看得更透徹。因為他就是世族,也可以說他是士族的叛逆者,還是非常穩健能乾的叛逆者。

河東是衛覬的起點,也是他命運的轉折地,他對河東有著特殊的感情。童遠把這項措施叫變相奪權,他就是變相奪權的排頭兵,那變相奪權就從河東開始。

童遠當時打敗白波軍,其他幾個平窮的縣實行了屯田,安邑、臨汾、解縣地處平原,河流縱橫、渠網遍布,三縣百分之七十都是水田,可謂魚米之鄉。土地在個人手裡,沒有無主的土地屯田。

奇怪的是這三個縣平原的水田都歸地主、豪強等所有,居住在平原的農戶都是佃戶,其實這些土地最早都是他們的土地。

由於個體力量沒有能力開挖灌渠,產下的糧食不足水田地一半,如果把土地賣給附近有渠的富戶,再把地租回來種,向對方交三成糧食,就允許他們從渠裡引水、排水。

這些人一下子從小農變成了佃戶,但心甘情願,多收獲兩成糧食,用賣地地的錢在丘陵地帶能買二到三倍的旱地,租出去收得糧食比原來賣出去的地收的還多。

為什麼這些地主、豪強不直接讓他們用水,不買地也能收同樣的三成糧食?這就與世代觀念有關,有了土地後代不愁,幾代後男丁翻幾倍,那時每家就沒多少地了。

況且這些大戶不缺錢,童遠知道後世晉南富甲天下,晉商商號遍布華夏。外貿最北到莫斯科,最西到西亞。

但是,主要是根據交通信息等不對稱,進行囤積物資和賺取差價,並沒有向手工業發展。

這白白浪費了並州得天獨厚的手工業、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優勢!

如果引導、支持他們提前經商再轉向手工業,嘗到甜頭後他們就對土地、從政減少了興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